@ 不合理的期待~擁抱生命中的不完美@
孩子的自信~也是從這小細節來
孩子的健康~肯定專家的專業
孩子的學習~教育潛能無限
身教的重要,言語得體的尊重
我以⛄️⛄️角度描述🚣🚣去除理性及責任感~才會吸引人😋😱
征服4大阻礙 ,找回孩子的生活力
六歲前是孩子養成生活好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865
一個擁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獨立、自信,而且勇敢、負責。根據蒙特梭利的「吸收性心智」理論,六歲前是生活好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在這個階段所奠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習慣,將內化成為孩子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六歲之前的努力,可以讓育兒如倒吃甘蔗般的甜美,等到孩子上了學,父母就不用扮演佣人或書僮的角色,每天幫孩子收書包、整理學用品,甚至還要餵他吃飯……
「現在孩子的生活能力在退化,」恩主公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暨早療中心職能治療師蘇秀婷說,孩子上學後,因為學習障礙或是注意力問題前來求診,經評估有不少是嬰幼兒時期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不足。例如兩歲時就可以拿著杯子喝牛奶,可是到了三歲,依然還要用奶瓶吸吮。
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指出,許多生活的能力,其實與學習效率息息相關。例如許多家庭面臨的功課戰爭:小學生寫字太慢或寫不好,經評估多是手指小肌肉或是腕關節處的肌肉無力。而造成這兩處發展不足的原因,即是幼年時期的吃飯習慣。
他觀察,現在少見幼兒端著碗吃飯,因為幼兒拿得動的塑膠碗,父母擔心有毒,用瓷碗又怕打破,而不銹鋼碗小孩拿著又嫌太重、太累,所以就常見幼兒吃飯多以口就碗趴著吃,要不然就是媽媽餵、長輩餵,小孩只要張開口就好。
但是,拿著碗吃飯卻是手腕關節肌肉最自然也是最佳的鍛練。
想要日後的學習好,六歲前的生活自理能力要先建構完備。擁有十多年臨床經驗的廖笙光,在門診中長期觀察孩子從零歲到十五歲的發展歷程,發現擁有自理能力的孩子,在國、高中時期的學習效率優於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
但是,專家一致認為,現在的教養環境有四大不利於小小孩發展生活自理能力的阻礙:
阻礙一:不相信那麼小的孩子可以照顧自己
「照顧自己是與生俱來的渴望及本能。」全美最受推崇的蒙特梭利教育家提姆.沙丁(Tim Seldin)於《在家也能蒙特梭利》一書中點出了孩子天生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但是,成人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渴望,不相信這麼小的寶寶有能力照顧自己。
一個兩歲的小男孩來到「ivy’s house life親子空間」,一進門就衝到符合他高度的洗手檯旁,打開了水龍頭,聽著水聲淅瀝嘩啦,興奮的開始玩水。只聽到媽媽在一旁斥責:「叫你不要玩水,你為什麼講不聽,你看,弄得到處都是水,我說不要玩了,你還玩……」
以零到三歲蒙特梭利教養方法見長的「ivy’s house life親子空間」創辦人莊建宜發現,這個孩子平常在家被限制「探索」或使用水龍頭,才會每次來到這,第一個目標就是衝到洗手檯。
於是,她走到小男孩身旁,柔聲告訴孩子:「你想洗手嗎?這樣是打開水龍頭,這樣是關起水龍頭,洗手可以用這塊肥皂,像這樣搓搓手,再用水把泡泡沖乾淨。」在她親身示範水龍頭使用的過程中,「小男孩的眼神告訴我,他很專注,也很樂意學習,事實上在我告訴他洗手的方法之後,他也做得很好。」莊建宜說,父母因為不相信孩子做得到,所以沒有為孩子創造練習的機會,更少了六歲前教養最需要的親身示範。
事實是,從生命的最初開始,孩子就渴望學習讓自己獨立自主的技能。幼教界的大老、理想園園長吳玥玢認為,從寶寶會坐開始,就能協助他們自己用餐,為寶寶準備好合適他們的學習環境,寶寶就能做得很好。當她看到一歲的孩子因為可以拿著小小的杯子,成功的喝下第一口水,因而臉上露出驚喜的笑容時,「我知道他對自己的信心已經在此刻建立了,」她說。
阻礙二:生活步調快速,出現了太多「快一點」父母
五○%的雙薪家庭比例,讓現代小家庭的生活步調快速,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葉郁菁觀察,現代家長最常對幼兒下的指令即是「快一點」。從起床後,早餐要吃快一點、衣服和鞋子要穿快一點、快一點背書包……
偏偏幼兒的能力要在「慢活」中才能養成,葉郁菁指出,很多的生活能力是感官的刺激,穿衣的觸覺、吃飯的視覺與味覺,而幼兒是運用感官在學習,孩子需要多一點的時間去感覺,同時要花多一點的時間去操作、練習這些能力。
「因為趕時間,怕麻煩,又怕弄髒家裡要收拾,很多父母乾脆幫孩子做,」蘇秀婷說,貪圖一時的方便與輕鬆,卻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她曾在一場喜宴中看見一位小學生吃飯還要媽媽餵,也遇過大學生晚上睡覺要媽媽陪,幫孩子「傳便便」(台語),家長日後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是面對生活失能的慣寶寶,不但害了孩子,自己也辛苦。
試著調整家庭生活的步調,給孩子一些餘裕練習自己吃、自己扣釦子,「生活教養的投資報酬率很高,有努力就有回饋,」蘇秀婷說,花半年的時間教會孩子自己吃飯,以後喝喜酒,媽媽就可以輕鬆的享受美食、優雅的與朋友聊天。
更何況,小小孩的學習速度比成人想像的更驚人。曾有一位五歲兒來到蘇秀婷的門診,她要求小孩穿鞋要練習自己綁鞋帶,不要每次都讓媽媽綁,每週一次,一個月後他就能自己綁好鞋帶。還有次她與一位媽媽帶著兩歲兒吃飯,席間小孩很無聊,玩起媽媽外套的釦子,而且對於把鈕釦塞進洞洞中展現高度興趣,不斷重複操作扣釦子的動作,一餐飯兩小時後,這個孩子已經可以熟練的扣釦子。
阻礙三:忽視了生活能力是學習的最基礎能力
生活自理不像數學、英文、語文……等學習領域那麼受到台灣父母的重視。「很多孩子都是在上了幼兒園,甚至是上小學之後,出現了學習障礙,或是專注力問題,才帶來求診,」蘇秀婷說。莊建宜也發現,很多一到三歲的孩子都是媽媽遇到了小孩不好好吃飯、睡覺之後,才前來求助,卻沒有想到,需要在孩子的發展年齡未到之前,「提前」了解嬰幼兒的生活能力關鍵發展。
生活自理攸關著孩子的認知、動作、專注力,甚至行為態度等品格發展,以及情緒的發展。廖笙光認為,學習最基礎的能力即是生活自理能力。
從家長最在意的認知能力來看,穿衣服關係著區辨能力,從辨識衣服的正、反面,到長、短,再進一步到顏色的配對,都在協助孩子發展區辨能力。而已被魔鬼氈取代的蝴蝶結鞋帶,可以協助孩子發展空間的概念,這些能力在日後的數理學習都用得上。
阻礙四:對孩子抱著不當的期待
「你怎麼連飯都不會吃,弄得滿身都是。」、「你怎麼連個杯子都拿不穩,水打翻了你自己收拾。」蘇秀婷和葉郁菁在現場看過很多媽媽這樣對待想學習照顧自己的孩子。
生活自理的能力無法一步到位,需要認識與了解孩子的能力發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協助孩子發展那個年齡該有的能力。以吃飯為例,小孩一定先從用手「玩」食物開始,透過用手抓取食物,寶寶已在練習手部的小肌肉能力,有助於為他之後的拿湯匙學習打底。可以把手上的食物對準嘴巴,也是手眼協調能力的訓練,可以縮短他之後用湯匙把食物放嘴巴的學習歷程。
吳玥玢提醒父母,生活自理的能力非一蹴可幾,是一層層像螺旋般的堆疊上去,上一個階段的發展確實做到,會在一定的基礎上協助下一個階段的發展,是一個累進的過程。父母對孩子過度、不當的期待,反而會挫折小小孩天生的探索、學習意願。
其實,協助孩子發展生活自理能力,在六歲前奠定生活好習慣並不難,只要相信孩子做得到,並選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掌握孩子每個階段的關鍵發展,創造環境讓孩子練習,每個孩子都可以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穿衣、收好玩具以及戒掉尿布。(諮詢∣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教授曾美惠、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葉郁菁、臺安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恩主公醫院兒童發艱聯合評估暨早療中心職能治療師蘇秀婷、理想園園長吳玥玢、「ivy’s house life親子空間」創辦人莊建宜、蒙特梭利親子教室創辦人周惠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