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7, 2014

理性與感性~教青少年學會乾淨分手

  • 孩子想戀愛~務必教孩子好好戀愛、好好分手

http://icranberries.pixnet.net/blog/post/147085858-理性與感性:星光熠熠的珍奧斯汀


當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休葛蘭(Hugh Grant)、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和葛瑞格懷斯(Greg Wise),加總在一起的時候,需要一個很威猛的劇本,把他們幾個人緊緊的捆在一起,一場視覺的盛宴,還是需要有大廚的巧手安排。可惜這雙巧手從來都不是李安,他不是什麼太細膩也不太全面的導演,然而一直以來,他一直都很名過其實。

電影「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中,艾瑪湯普遜和凱特溫斯蕾,分別演出理性與感性兩姊妹,理性的姊姊總是壓抑情感、努力持家,盡可能地犧牲自我,成全家人,就連自己的婚姻大事,都被她置於度外;相反地,妹妹的感性,時常讓她活在幻想之中,每天與詩、小說為伍,遇到喜歡的男孩,就不顧一切只想與之相隨,任何事情都可以拋諸腦後。家逢巨變的姊妹三人,和年老的媽媽,要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生存,實在不容易,所以他們生活的每個選擇,都會影響自己甚鉅。



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女孩子唯有透過婚姻,才有可能扭轉現實生活,姊妹倆極端不同的個性,讓他們遇見截然不同性格的對象,姊姊的情人休葛蘭,個性有點軟弱拿不定主意,只能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妹妹喜歡上性格浪漫、能言善道的花花公子葛瑞格懷斯,卻不知道真正深愛自己的人,就在身邊而已。哈利波特(Harry Porter)系列中飾演石内卜(Severus Snape)的艾倫瑞克曼,正是妹妹凱特溫斯蕾的真愛,即使遭逢情敵帶走了摯愛,他始終不離不棄,等在原地。所幸最後結局很圓滿,每個人都找到好的歸宿,而壞人也落得應有的下場。

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作品舉重若輕,援用一般人認為枝微末節的小事,傳達人的性格,看起來平淡的生活中,有自己的暗潮洶湧,不會有立即的危機,卻還是有一定的衝突,或是每個人的無奈與不能夠。艾瑪湯普遜是主角,也是電影「理性與感性」的編劇,她把女性書寫的一種溫和的特色,和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在劇情安排上展露無疑,角色對白、互動都非常淋漓盡致,讓這個對於現代人而言,較於生澀和疏遠的故事,轉而像個英式午茶,簡單、優雅、有深度,十分引人入勝。



當時的製片大膽使用亞裔的導演,拍攝對於西方人來說,由非常重要的經典文學,改編而成的劇本;李安採用的手法,大概就是詳實記錄編劇希望呈現的樣貌,並且盡可能地「不創作」。很多導演會希望用自己的手法,挑戰新的視覺、分鏡和剪接,不過李安什麼都沒做,他不挑戰、不反應,也沒有感覺。和王家衛、張藝謀和張艾嘉比起來,李安是個非常膽小的導演,他讓演員自力更生,各自為政,還好劇本夠硬,演員也夠團結,傷害於是減到最低;而這部片看起來,就是一個沒有導演風格、沒有任何設計,比原著還文學,比老子還無為的作品。

西方古裝片那些造型、梳化和美術、場景,甚至是演員的馬術,都可以是視覺的好幫手,李安浪費了這些美好的事情,他只用幾個大遠景,拍攝複雜的人物關係;如果是室內場景,就固定三、五個角度,佐以幾個特寫,就像是自家無聊的家居影片。以導演的角度而言,他沒有幫到艾瑪湯普遜的劇本太多,幸運的是,還好他夠膽小,不敢大張旗鼓地毀了這個劇本,迄今我們還得以看得到,這麼舒服的翻拍作品。那有沒有劇本已經很薄弱,演員也不行,導演還是不管事的鬼見愁電影呢?我想,應該是李安的「色戒」吧。



好看的文學作品,通常可以給電影很強大的支撐,它們有很完整的故事結構,引人入勝的劇情,入木三分的人物性格,加上文學作品已經累積一定程度的讀者群,都會讓翻拍成電影時,有更高的話題性。如何把文字化成影像一直都是非常艱難的課題,劇本、選角到進入真正的呈現,都需要極大的專業背景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幾個好看的電影像是:「醜聞筆記」(Notes on a Scandal)、「金玉良緣紅樓夢」、「時時刻刻」(The Hours)、「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王家衛改編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的「花樣年華」等,都是非常棒的作品。希望艾瑪湯普遜能夠再更常出現一些,好久都沒看到她了。

  • 教孩子好好戀愛、好好分手


愛情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更何況對身體成長跑在心智成長前面的少男少女?孩子談戀愛了,家長該採取什麼態度?失戀了,如何陪他走過傷心日子?如何幫助孩子將青春愛戀,化成人生的養分?

  • 2011-07-27 親子天下雜誌 24期    文/賓靜蓀

青春期的孩子談戀愛了,身為家長的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憤怒?堅決反對?擔心過早有親密經驗的後續?害怕孩子受到傷害?有條件贊成?全心祝福?很多父母反對的真正原因,表面上是孩子年紀還小,怕影響課業和生活;其實是因為自己不知該如何處理,所以最好不要讓這件事發生。

但是,愛情和大人擔心的事,並不會因為反對和禁止,就不發生。愛情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親子天下》採訪的所有心理諮商師、輔導老師和家長都一致認為,反對、禁止的態度只會將孩子往外推,「讓愛情一開始就更堅定、淒美,創造出一個『我們好有勇氣』的氛圍,」懷仁全人發展中心的諮商心理師黃心怡表示。不要讓關係變成「全世界只有我們兩人知道」,將檯面下的都放上檯面,危險性會降低很多。「否則兩人偷偷來,裡面會有很多性冒險,」她從豐富的青少年諮商經驗懇切提醒。

兩性關係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只要不局限於發展太過親密的關係,每個孩子都需要與異性相處,也有很多期待,談戀愛可以是一種美好的學習和生命經驗。

孩子談戀愛,父母心情調整4原則

面對「身高突然變得可以平視或俯視自己」的孩子談戀愛,父母也許永遠都覺得還沒準備好。專家建議,父母調適心情應掌握以下四原則:

1. 要沉著。當下不要太快反應,立刻表示反對或要當愛情軍師;黃心怡建議父母,保留一個談話的空間。感激孩子願意告訴你,預告這會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讓孩子覺得你很健康的在看待這件事,即使你心裡很反對。不要立刻問對方條件、家世,免得讓孩子感覺,你用成績等外在條件在評斷。

2. 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孩子信任、可以聊天的「重要他人」。親戚、老師都可以。有時孩子不能、也不願跟父母談約會細節;但一位可信任的大人提供「替代性的眼光」,有個參考訊息,孩子較不致盲目投入眼前這份關係。尤其,對女孩而言,有關男友的親密行為很難跟父母談。第三者的意見可以避免她糊里糊塗的把自己奉獻出去,或避免約會暴力。

3. 支持孩子,讓戀情公開化。邀請孩子的男女朋友來到家中,讓對方知道,這段戀情有家長的支持和祝福。兩個女兒分別就讀國、高中的林爸爸(化名),一向採取開放的親子教養態度,女兒小時一起自然共浴、一起共眠談心,在家中他扮白臉,媽媽扮黑臉。大女兒一向活躍、不乏追求者。他認識孩子的每個男女同學,也曾經允許女兒和三、四個男女同學在家過夜。他只表明不要單獨在一起、不希望太早當阿公等訊息,「其實她懂得比我還多,」林爸爸坦然接受大女兒後來比較常和妹妹講心事。女兒也會告知和男友的行蹤,而且遵守約定時間。直到有一天他接到老師電話,說女兒的男友因為解釋不清,竟然在學校將女兒抱到另一間教室談判。他認識這名比較「黏」的男孩,了解情況後沒有生氣,反而感謝女兒對他的信任,並且充分和老師合作。

4. 分享自己的戀愛、失戀經驗。「分享也是一種好的身教,」可言心理諮商所所長王瑞琪表示。若現代父母經常高高在上,孩子會覺得不易親近。如果父母告訴孩子自己也曾經跌倒過,會讓孩子學到愛情是人生好大的學問。父母也可以在經驗分享時,用佛洛姆「愛的藝術」提醒孩子,從「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去檢視自己的愛情,「父母應該讓孩子覺得談出個所以然,而不是只有講道理,」王瑞琪說。

親情、友情、愛情是人類情感發展的三個重要元素,缺乏前兩項,就會想從愛情中加倍取回。很多孩子用性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或透過性關係來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青春期的親子關係,其實是父母早期的「耕耘成果」;孩子談戀愛時期的溝通和討論,也植基於一向以來的鋪陳和準備。桃園縣南崁高中輔導老師韓佩凌在十年的輔導經驗中觀察到,未獲得爸媽支持和理解的孩子,會特別需要被呵護,投入感情的時間和精力、對情感的連結都比較強。原始依附關係不穩定的孩子,比較容易用身體去填補那個缺口,在性關係中找關係。

尊重自己,學會說「不」

學會尊重自己是一劑最好的預防針。先尊重自己,教導孩子在關係中有意識和有能力說「我不喜歡」、「我不舒服」。「『不』說不出口,因為有很多擔心害怕。如何說『不』,就要先尊重自己的界線,」接觸過很多家庭暴力的婦女救援基金會專員陳菀青提醒。

生活的拓展也很重要,不要讓孩子太過倚賴一個人,父母要替孩子製造機會,累積與其他同齡異性互動的經驗。諮商師黃心怡遇到幾個麻煩的案例,都是太被保護的孩子,尤其是女兒,「出了城堡,就以為這個人是世界唯一的異性,」黃心怡建議,父母在孩子還沒有異性朋友之前,就應鼓勵孩子有群體互動,保持開放的狀態,尤其在男校和女校。

對於愛情,男孩女孩因為生理構造不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要有不同的談法。對於性,也不能用道德框架去勸退。黃心怡觀察,多年來不論觀念如何開放,女生依然比較容易為了維繫關係,而委屈自己。

黃心怡通常會提醒少女,愛情有兩種:一種是心靈的交流,發現世界上所有事情、各種情緒都想跟對方分享,你知道他在你心中有很特別的位置。還有另一種愛情,在一起時,會花很多時間探索彼此的身體。進展到第二種就很難再回到第一種。若要選擇第一種愛情,女生就要有能力去保養,最重要的,要有約會地點的主導權。「去到很幽暗、很私密的地方,也許女生覺得小鹿亂蹦,世界只有我們兩人;但男生會有生理反應、會勃起。他不是色狼,只是男女的不同,這樣的情境會讓他很不舒服、很為難,」黃心怡分析。想保養愛情的女生就要堅持,並且請男生尊重你。「學校性教育只談安全性行為是不夠的,還有更多層次,」她說。

並不是所有的初戀或純純的愛,都註定要分手。但是,要談戀愛,必須能夠承受分手的試煉。分手也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經常輔導青少年的專家都觀察到,這一代孩子大多數都能接受「我們曾經彼此陪伴、擁有」的想法。

3原則,分手分得乾脆

關係中比較佔優勢的一方比較能主動談分手。最不會讓人受傷的分手是,「關係淡了,但沒有第三者,時間會撫平痛苦」。要接受自己有一段時間會很孤單,這時,家人、朋友的陪伴就特別重要。分手要分得乾淨有三個原則:

原則1. 時機:好好向對方預告,而且要在沒有第三者出現之前。否則被告知的一方處在被害者心態,就需要更長的時間療傷,而且比較容易出現報復行為。

原則2. 地點:選在可以談話的公共場所,例如麥當勞等,絕對不要單獨到僻靜的地方談判。

原則3. 保持合理距離:堅持回復到最原始的男女關係,不要口出惡言。分手大忌是經不起對方「ㄌㄨ」,就「炒最後一次飯」。黃心怡分析,愛情要停,第一個要停的就是「炒飯」。因為那會給對方很多錯覺,男生以為自己在性方面不能滿足女生,女生覺得要用性來留住男生,就會沒完沒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對方才能在一次次拒絕裡感覺到你真的不要了,」黃心怡強調。感情好時,為了留念,會在對方身上做記號,拍攝下來;但「任何照片貼到網上都請穿衣服,即使二十年後,google都還找得到,」黃心怡提醒網路時代更要注意保護自己。

被分手的失落感,則出現在一方要分、一方不願時。想要維繫的那方對自我評價比較負面,然後會變成批判對方。父母必須理解孩子失落的心情,引導他正面看待這段關係,而不是落井下石,「反正他/她也不夠好」、「看吧!我早就告訴你了」等話語,並不能幫助孩子從每一次的失落和挫敗經驗中學習,王瑞琪說。

分手需要時間

有分手經驗的學生中,有兩成一的國中生和一成六的高中職學生表示難以接受分手事實,需要家長協助。父母要練習同理心,讓孩子知道你懂她/他的傷心、難過,用食物、陪伴去關心她/他,不要用道理去勸說。「孩子有挫折,一定想回家。若父母一路陪伴,孩子有分手議題會願意告訴你;若交往都不願講,分手一定是自己默默承受,」王瑞琪建議家長,陪伴孩子度過情傷,不要做局外人。好的情感教育,不是跟孩子一起跳腳或同仇敵愾,而是告訴孩子,分手不代表你不好或他不好,可能只是不適合。

分手也需要一點時間。通常父母會希望不要影響功課,要孩子趕快恢復正常。青少年多半覺得自己的感情很深刻,不喜歡被小看、被視為膚淺。黃心怡建議父母對剛分手的孩子說:「你需要一點時間,但爸媽會陪你。」只有讓孩子願意說出來,父母或老師才有影響的機會。

年輕生命中有這種好好開始、好好結束的經驗是一種豐富。將青春期的戀愛經驗,化成孩子人生的養分,家長其實扮演最關鍵的角色。面對逐漸長大的孩子,父母也要與時俱進的學習。王瑞琪經常受邀到國高中對家長、老師演講,她發現父母願意花很多錢去開發孩子的左右腦,但卻不夠關心孩子真正的心理健康和親密關係,「情感教育不及格,總要孩子先拚上大學再談戀愛,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等,」她說。

有滋養、穩固的親子關係,孩子在接納感情時,比較可以用理性態度去看待。因為孩子被填得滿滿的,愛情只是馬克杯中的一份,他還有其他東西,失去了,也不會是世界末日。健康的家庭和親子關係,在孩子談戀愛時,更形重要。(圖為設計畫面,與真人無涉)

✽ ✽ ✽

【看更多】

孩子轉大人 父母換腦袋 文/賓靜蓀

在你還沒有準備好的某一天,突然發現昔日牽著、抱著的寶貝身高快要超過你……這個小小少年不想再和你一起出門、不想你在公開場合叫他小名……朋友的一句話總是比你的苦心叮嚀更有影響力……每天你都被他的一言一行「刺」得很沮喪。

青春期,是生命的第二次誕生,是轉大人的關鍵。孩子的身心都經歷成長。掌管決策、情緒的大腦前額葉皮質,也開始變化。

父母做準備!

從小就儲存親子「愛的資本」

大家都以預期「強颱」的心理,準備面對孩子轉大人,因為不知將面臨怎樣的情緒和關係上的風暴挑戰。而身處其中,父母的確又隨著孩子的改變和衝撞,陷入焦慮、憤怒、挫折中。《親子天下》整理出青春期最常見、最困擾父母的八大症狀(見本期雜誌一五八頁),為讀者探尋解方。

其實,你現在就可以開始,不管孩子五歲、八歲或十三歲,只要父母願意「換腦袋」,開始儲存愛的資本,青春期不一定是一場風暴,也可能是親子關係中,一段最精采的探險。

本期封面故事,我們邀請到十多位貼近青少年的心理諮商專家、輔導老師、資深父母,來替父母解惑。他們透視這些讓父母不解的脫序行為背後,其實有孩子的不安、徬徨、又不願意承認的辛苦。「那些都只是保護色,」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一語道破。

原來,孩子轉大人,父母必須換腦袋。父母必須放下自己對孩子的理解,重新去認識這個「大部分時候也不確定自己是誰」的孩子。原來,父母不要爭當下的對與錯、不要和孩子的好友爭誰比較有影響力、不要重複問問題來表達你的關心。原來,父母要將焦點從「孩子為什麼狂飆?」轉移到「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表示,孩子轉大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往外把孩子抓回來,而是往內處理自己,看看自己在不安、恐懼什麼?」心理諮商師黃心怡同樣建議:「父母要在中年重新再相遇。」父母重新調整自己的生命優先順序,竟會是讓孩子安心轉大人的最好身教。

爸媽放寬心!

親子夠緊密,孩子跑不遠

轉大人的準備,絕不是從孩子進入青春期才開始。親子要及早儲蓄愛的資本。

面對孩子脫離父母、轉大人的過程,專家們殷殷安慰父母不需害怕的前提,都是「只要親子關係夠緊密」,孩子不會變壞;「只要親子關係沒有斷」,叛逆、離開的孩子都會回來,孩子跑不遠。

孩子還小的父母,請盡情享受親子的親密時光,享受孩子崇拜你的眼神,享受能夠擁孩子入懷的自在。這些被愛的回憶和感覺,都是孩子面對成長困境時,最珍貴的禮物和支持。

孩子轉大人,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父母不能要他hold住不開。放手需要練習,放心需要修為,父母會不忍心孩子受苦,但專家們提醒,生命成長像蝴蝶破繭而出,父母不能也不需替孩子將繭剪開,因為這會讓他的身體和翅膀無法正常發展,反而有礙未來的飛行。

孩子轉大人,父母最難的,是依舊要默默守候,不離不棄。即使孩子表面上不需要你,但他們裝酷耍帥的眼光,還是會不時瞄回父母身邊。即使孩子表面對你的話和價值觀嗤之以鼻,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遲早會從孩子身上顯露出來,時間點可能會晚至子女長大離家後。父母無法替孩子編寫人生劇本,也無法選擇孩子的個性,但可以養成他們演出時需要的能力,並且給予掌聲。

青春期是父母陪伴孩子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段飛行旅程。歷經「亂流」,我們終將孩子送往他獨自振翅翱翔的軌道。(摘自《親子天下》第48期《搞定刺蝟小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