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但不打擾~
~鄉下孩到台北念書~
摩托車陪伴我在十字路口
駐足......
喜歡,看著人來人往~
欣賞著都會人不一樣衣著、不一樣生活
喜歡映入眼睛所有.....
車子呼嘯而過,聲聲不入耳,似乎萬物極寂然無聲......
記憶中
小時候,不愛說話,只愛聽^_^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在鄉下,當然是......
喜歡默默在榕樹樹下盪鞦韆
屋前的大榕樹.....
陪伴我渡過童年......
陪伴爸媽及鄰居七嘴八舌
陪伴牛、燃燒稻草趕走蚊子叮咬.....
手上拿著媽媽做好剛出爐的饅頭、包子
成群孩子享受著那一份嗅覺後.....
咬上一口.....
滿足感.....
感恩爸媽的赤子之心.....
記憶中——屋後~
撿泥塊、堆窯、焢蕃薯、焢玉米...
撿竹子葉判斷烤熟...
追跑田野、童玩樂趣
取自
2015-03-13 Web only 文/小野
那天,我一個人靜靜的爬山。就一個人。靜靜的。背包裡只有開門用的鑰匙和一壺水。我從工作室下樓轉個彎便讓自己被山林的一片綠意淹沒。
我練習了大半輩子,都沒有學會獨處的自在和幸福,我正在練習一個人的生活。從小我就害怕寂寞,成長的路上都有人陪伴我,並且照顧我的生活,替我打點一切生活和工作中的瑣事。這些日子,我終於有了一點點進步。我漸漸喜歡一個人去爬山,一個人去游泳,一個人提早去車站找個地方靜靜喝杯咖啡,寫些東西,拍拍照片,之後才搭車去工作或旅行。我也開始害怕接到電話,因為大部份的電話內容,都是生活中可以不知道的訊息,我常常將手機轉為靜音,怕被忽然打擾。
那天,我一個人坐在郊山頂上的木製涼亭內休息,樹林間盡是悅耳的蟲鳴鳥叫,和友善的山風。從山徑走來四個正在追逐嘻戲的小孩子,他們發現了我。他們正想來我坐著的涼亭玩遊戲,於是他們打量著我,並且下了判斷:「這個人看起來,應該是不會打擾我們的。」說話的那個女孩約莫六、七歲,並不是四個孩子中最年長的,但是卻像是有領袖魅力的領頭羊。顯然我在他們眼中被歸類為善類,於是我就故意轉身背對著他們,看著眼前整片由各種不同綠色所組成的山林。
可是孩子說的那句話卻像是山風一般,一陣陣吹向了我,從身體吹到了心裡,吹進了靈魂的最深處。是的,正是這個字眼,打擾。我曾經在家工作了十年,我也曾經以為自己陪伴了兩個孩子十年,是一件多麼偉大的奉獻和犧牲。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一份可以把環遊世界當成工作的邀請時,有點猶豫的去和已經讀髙中的兒子商量時,他幾乎要哭了,他說:「我求求你趕快答應吧。沒有一個正在叛逆期的青少年,希望時時刻刻都看到自己的父母親的。」
那一刻我終於明白,我自以為的「陪伴」,有一部份其實已經深深的「打擾」了我正在成長需要學習獨立的孩子們。之後,我答應去電視台上班,在別人正進入退休的年齡,我卻越來越忙碌。回想起來,兒子從國中時代不止一次提醒我,要多為自己活,要多愛自己。他推我一把,希望我重返殺戮戰場,其實並不是討厭看到我,而是他知道我很適合在戰場上拼搏,守在家中陪伴孩子的我,其實是很落寞的。後來兒子去了紐約讀書,我又為了一份責任更重大的電視台工作煩惱,一度又想打退堂鼓,於是我寫信請教更成熟的兒子。他的回答更直接:「我相信你只要憑著直覺去做事,都會比別人做得好,因為你沒有私心。加油,老爸。」兒子的話深深鼓舞著缺乏自信的我,於是我接下了這份工作。
我曾經用盡所有可能的比喻,來描述深怕失去孩子的爸爸對我們家五個孩子近乎控制的敎養方式,我自認為一輩子都在反抗他,更希望在敎養孩子的態度上和他相反。但是,後來我想通了一件事,爸爸其實是黏孩子,他害怕失去,害怕寂寞。在這方面,我根本是複製了他的心情,我也是一個很黏孩子的父親。所有表面上的不在乎,其實都是僞裝的。我比爸爸更過份的是,透過書寫,透過各種方式的連手合作,我竟然不知不覺打造出一種「合體金剛」的親子關係。爸爸和我比起來,只是小巫見大巫了。所以,我現在才要學習獨處的自在,生活的自主,這樣,才能真正學會愛,而不止是依賴。
如果親子關係可以重新來過,我希望自己能做到「陪伴,但不打擾」,這樣我可能更知道如何愛孩子,過去曾經犯下的錯誤,就請已經為人父母的孩子們原諒了。
到底是誰陪伴誰
在家工作的那十年,兩個孩子分別從小學讀到髙中和大學。
或許日夜相處耳濡目染,兩個孩子也以為創作是門又自由又可以養活自己的生意,也分別在十六、七歲各自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書,甚至後來也分別和我合寫了不少書。我曾經為這樣緊密互動又有「成果」的親子關係沾沾自喜,就像老爸臨終前要求我們在他蓋棺論定時,寫上這四個字:「敎子有方」。是的,敎子有方。不然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我怎麼可以在十年間寫了六十六本和敎養、敎育相關的小說、散文和童話呢?
當兩個孩子長大了,飛遠了,又飛回家了,然後成家了,當父母親了。在我和他們閒聊,或是通信後,我對於自己這個用埋首十年創作,用六十六本暢銷書所打造的「親子神話」,漸漸有了更新的覺悟、發現和反省。許多當年自以為是的事情,真相或許正好和自己的認知完全相反。有一天我和兒子聊起他讀國中時的往事,我問他記不記得我每逢週六和週日下午陪他去學校打籃球的事情?兒子說他完全不記得,他一臉懷疑的望著我:「你記錯了吧?」
天哪?這麼「難得」的親子互動,這麼「偉大」的爸爸,這麼「動人」的愛心,應該一輩子都銘記在心啊?我整個人忽然亢奮起來:「你再回憶看看,我們父子打籃球打到髙中聯考前一天,你的導師迎面走過來,我和你怕被他駡,還抱著籃球躲到廁所裡面。哈哈……」
兒子的臉孔漸漸紅了起來。他微微動怒的說:「啊,那是我最想忘記的一段成長往事,又被你勾起來了。是我自己要去打球,看你每天悶在家裡寫作心生憐憫之心,才約你一起打球。我是一片孝心啊!是我看你很寂寞,所以陪伴你!有哪個十四、五歲的青少年會和老爸打球?太遜了吧?而且當時打球只有一個目標,想要長髙一點。打了兩年,成效有限,加上還得帶一個不愛運動的老爸一起?哎,快忘記吧!痛苦的回憶。」兒子說的沒錯,他讀小學六年級時的某一個大雨天,我拿著兩把雨傘衝到校門口,他正和另一個同學淋著雨談笑風聲。看到我站在門口,故意大聲說:「咦?你要去買東西嗎?」然後轉身快步離開。我懂了,也趕緊假裝是巧遇。那時候他就不喜歡有好像很「體貼」的爸爸,何況上了國中?所以,的確是他的一片孝心,願意陪伴我一起運動。
我陪伴媽媽度過人生最後的一段旅程時,曾經問她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生孩子?」她瞇著眼睛笑了起來:「一個人很寂寞呀,想多生幾個孩子來陪伴自己啊。你看,現在,你在我旁邊,多好啊?所以我真的真的很感謝你們。」
兒子,謝謝你啊,真是為難你了,當年有你陪我打球,真好。
不要輕易的奪走孩子的成就感
我是一個盡量不插手、過問孩子求職和工作的爸爸,在這失業率攀髙、求職不易,有些父母親想盡辦法用盡關係都要替自己兒女安排工作的激烈競爭環境下,似乎是個異數。
我承認,我很疼愛孩子,只要他們想要做什麼,我只要辦得到,從來不猶豫的給他們足夠的支持,包括出國讀書。我不是富爸爸,也沒有企業要他們接班,所以我並不想「訓練」他們去打工賺錢,我希望他們專心讀書,快快畢業,進入社會。在我的觀念中,沒有「訓練」這樣的字眼,因為這個殘酷的世界自然會「訓練」他們,或「痛挫」他們。我不想急著打擊他們的信心。
但是當他們出了社會開始工作時,就是我放手的時刻。我並不擔心他們遇到待業、挫敗、失落,甚至絕望的狀態,因為那正是他們人生戰鬥拼搏的開始,我不想輕易剝奪了他們如此「可貴」的挫敗經驗。當然,我更不想奪走他們因為靠自己的奮鬥,而得來的一些「成就感」。因為那是他們靠自己得到的,他們的心才會有踏實感。我怎麼能奪走他們這種快樂?所以我不曾為兩個孩子的求職打過一通電話,我讓他們到處去碰壁,甚至被諷刺說你爸爸不是可以幫助你?當他們終於找到工作之後,那就是他們證實自己實力和誠意的時候了,如果表現得好,就會有下一個更好的工作在等著他們。這才是他們真實的快樂和成就。
從小許多事情我都很想靠自己來完成,但是爸爸總想插手幫忙,他猜他是想讓孩子知道,他是有辦法的人。從小參加校外的作文比賽,他硬要插手替我修改,拿到了全國第一名,我覺得很丟臉。讀大學時投稿到報紙副刊,順利被採用了兩、三篇後,爸爸的手又伸了過來,他說他知道副刊的一位編輯,他硬是要帶著我去謝謝他。爸爸帶著我去見對方,我很生氣,因為明明我是靠自己,他又剝奪掉我原有的光榮感。在公費時代的師大畢業後,我明明已經被分發到新北市的五股國中,爸爸又要去拜託一個校長寫介紹信,想讓我改分發到離家更近一點的三重。結果我站在那個獨眼校長前,被他冷嘲熱諷了一頓。他拉開抽屜,厚厚的一曡介紹信。原來每個爸爸都是一樣的。我回去和爸爸吵了一架。還好,我很快就擺脫了爸爸的善意干涉,大學畢業後連續出版了七本書,我恭請爸爸在我的每本書上題字,讓他分享我的快樂。
兒子讀小學時參加一個校外的徵文比賽,我犯了爸爸同樣的毛病,暗示了他要如何寫。結果兒子真的得了奬,主辦單位轉由校長當場頒發奬狀、奬金,兒子假裝沒有聽到。同校的女兒回家告狀,我又駡了兒子一頓。兒子哭著說,因為我有幫助他,他不好意思上台。其實該挨駡的是我自己,那不是愛,而是虛榮。後來我就學會了自我節制。 兒子用學校的畢業作品得了兩座電影金穗奬,他在得奬現場興奮得直喘氣,打了一通電話給我說:「爸爸,我可以把我的奬座放在你擺金馬奬的那個櫃子裡嗎?」
老實說,那一刻我還真的有點想哭。他在美國花了好長的學習和奮鬥,就是在等待有點屌的說這句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