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6, 2014

老愛當小三的人,究竟是什麼心態?~

朋友傳來的資料~~想必認為這是笑話諷喻

最擅長經營小三、小王......的現象吧!

 《「再過2天.......的日子,是多少地下黨浮出水面的日子,是玫瑰花升值的日子,更是大造活人的好日子!下午四點,花店的老板笑了;傍晚六點,旅館的老闆笑了;晚九點,夜店經理笑了;子夜,賓館的老闆笑了;明天,藥店的老板笑了;一月後,婦科医生䕶士都笑了。」

提前祝大家情人節快樂!》~~~


令人震驚的《出軌統計》~看來小三小王真的很多 

http://portal.sanlih.com.tw/m/News.aspx?PageGroupID=1&NewsID=11830

01-27-15:51

    圖片來自: thecrazyrussians

    圖文/卡卡洛普

    感情世界似乎一直以來都是人們茶餘飯後最愛聊起的話題之一,尤其是八卦類、戲劇性感情話題的更是永遠不嫌多,像是出軌、小三、上賓館等等...美國網站Buzzfeed列舉了一些與出軌有關的數據,兩性間出軌頻率之高,讓小狄忍不住覺得......小三不但多,而且自己也可能不小心就變成其中一員......

    ▼影片「你可能不知道的出軌數據」
    (這裡的數據應該是來自美國,不過我們也不妨參考一下)

    「15%的已婚女性會外遇」

    圖片來自: youtube

    「25%的已婚男人也會」

    圖片來自: youtube

    「一個名為Ashley Madison的外遇專門網站上,有超過2300萬的用戶」

    圖片來自: youtube

    「3%的孩子是私生子女」

    圖片來自: youtube

    「60%的出軌者認為他們可以全身而退」

    圖片來自: youtube

    「一但知道自己不會被發現,68%的女性會偷吃」

    圖片來自: youtube

    「56%的已婚男人宣稱他們的婚姻美滿」

    圖片來自: youtube

    「有錢男人的出軌率比窮男人還要高出11%」

    圖片來自: youtube

    「57%的出軌女會愛上情夫」

    圖片來自: youtube

    「通姦在美國23個州內是犯法的」

    圖片來自: youtube

    「並導致了17%的離婚」

    圖片來自: youtube

    「10%的通姦者會與外遇對象結婚」

    圖片來自: youtube

    看來小三或是小王,比你我以為的還要普遍啊......


    @http://mypaper.pchome.com.tw/zen/post/1322152026

    /zen(小三氾濫現象多少凸顯了我們社會原生家庭崩解問題的嚴重性,不過,沒有太多人注意就是...)

     

    經過偶像劇《犀利人妻》的洗禮後,相信有比較多人能夠了解小三。

     

    當小三的人,不一定要打扮妖豔或美如天仙。小三可以是姿色平平,算不上漂亮。不過,小三通常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特別懂得男人的心理,也非常了解身為女人的自己的武器是什麼,怎麼用能夠讓男人欣悅臣服。

     

    其次,小三之所所以成為破壞夫妻感情的第三者,不是因為有人天生就要來當壞人,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就要破壞別人的感情,而是因為他自己內在性格有一些缺陷,使得他無法正常地談戀愛,經營親密關係。

     

    《犀利人妻》對小三的形成因素所提出的解釋,是從心理學原生家庭與潛意識兩個概念切入的。因為小三自己的原生家庭出了問題,讓他在原生家庭中無法獲得親密關係的滿足與正向發展,而且還承受了許多童年創傷。長大後,看到別人(溫瑞凡與謝安真)的家庭幸福又美滿,於是起了想取代謝安真的念頭。小三之所以搶人家的老公,是因為那看起來像是他從小到大夢寐以求的理想家庭。

     

    不過,現實生活中的小三問題遠比《犀利人妻》所點出的更多,《犀利人妻》從原生家庭的缺陷入手是不錯,不過,並非原生家庭有缺陷的孩子,並不是長大之後就一定會變成搶人家老公的小三,正確來說,原生家庭有缺陷的孩子將來長大後會將原生家庭中的缺陷複製到自己的親密關係中,因此,不一定是當小三,其他像是化身暴力情人,或者變成監控狂人、查勤魔人,也都和原生家庭的親密關係發展模式出了問題有關。

     

    我知道,有些人會說自己並不想當小三,而是被男人給騙了,當了小三之後自己才知道是小三。

     

    然而,小三之所以沒辦法碰上單身男人,老是碰上已婚男人愛上自己,也就是說小三之所以為小三,其實有其特殊的小三心態。除了來自原生家庭對於經營親密關係方式的扭曲外,海寧格的家族排序治療法認為,小三在人格上往往不夠獨立自主,依賴性很高(女人分兩種,一種是能夠自己肯定自己,一種是需要男人來肯定自己,後者容易變成小三),通常和父親比較親並且討厭母親(潛意識中希望取代母親的角色,成為父親的情人,相當孩子氣的心態),無法自我肯定,需要他人肯定自己,特別是別的女人的男人對自己的肯定。

     

    當小三,極有可能是一種癮頭,如果不能認真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性格與親密關係發展模式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能反求諸己的面對問題,甚至把問題丟給環境或壞男人,則小三可能會一直當小三下去,到最後變成了老三。

     

    原生家庭有問題之所以會影響到自己往後的親密關係,是因為小孩子在還沒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之前,尊父母為天(道德價值觀的來源),把父母之間的互動,以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當作式表達愛的方式,就算是扭曲的,例如父親一邊打母親一邊對母親說我很愛你,但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還是會把扭曲的愛的表達形式內化到潛意識中,等到將來自己談戀愛或結婚了,不自覺地便會把扭曲的愛的表達方式搬出來套在自己的情人身上。


    http://m.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8640

    • 不知不覺變「小三」?

    2013-04-24 天下雜誌出版    文/蕭美君亞洲首創婦女身心特別門診的蕭美君醫師,親述關於女人的30則隱名故事...(書摘試閱)


    許多單身女子來看我,是因為愛上有婦之夫。她們多半不知不覺地當了第三者,但有圓滿結局的外遇並不多見。當她痛到不能再痛,自行離開,或那男人出爾反爾地結束婚外情。我通常不加以評斷,只是聽著她們訴說心痛的故事,陪她們走一段破碎新生的療癒之路。

    她是位傑出優秀的女醫生,外貌美、學歷高、收入高,是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女。她一直對自己的理性感到自豪,從不相信愛情這東西,尤其厭惡「你愛我、我愛他、他愛你」那種愛不完的連續劇,連愛情浪漫輕鬆喜劇片,她也無法忍受。

    在她還沒遇見他之前,她也會毫不留情地痛批第三者自私、在道德上鬆懈,不考慮人家有妻有子,懷疑那些人是否明白是非對錯。

    「我這輩子就栽在這男人身上」她忿忿地說。他們在同一家醫院工作,兩人年齡相差十歲,喜歡學術研究,他常派她做實驗、蒐集數據分析和撰寫論文。他們熱愛工作,在醫院的時間遠超過各自在家的時間。三年下來,他們一起吃飯、喝咖啡、出國開會的機會愈來愈多,只要眼神一瞥,就能猜到對方的想法。後來,他們愈走愈近,開始這段祕密外遇。

    向下墜落的旅程她來看我時,他們分分合合已經有七年。她神情憔悴,長期吃不好、睡不好,也有暴食、厭食的問題。她害怕獨處、天黑,夜裡常抱著棉被痛苦偷哭。她不敢讓身邊的親朋好友知道這段戀情,只能半夜打越洋電話給遠嫁美國的好友傾訴。

    星期日是她最難熬的日子,因為他要陪家人出遊,扮演居家好男人,而她則選在那天獨自去超市採買。她一個人住,明明知道會吃不完,但她一定買家庭號包裝的牛奶、冰淇淋、肉片和生鮮蔬果。

    他不在的日子,她最愛窩在廚房做菜,從開胃前菜、主菜,一道道做到甜點,再開一瓶昂貴紅酒。面對滿桌好菜,她特別感到空虛寂寞,要求自己把菜吃光光。吃太撐,她就跑到廁所催吐。

    我是個死心眼的人。他是我願意選擇的人,各方面都很契合,可惜我們沒在對的時間相遇。我也曾因為罪惡感,放棄過對他的愛,想逃離這一切,但只要他低聲下氣挽留,我就軟化。他把我的世界攪得天翻地覆,我卻狠不下心離開他。我真是犯賤!這是真愛嗎?我不知道。

    我都快不認識我自己,我的心好痛,我不想要再待在一個沒有光的地方。」我們花了一段時間釐清她的內在衝突,重建生活秩序。

    起初,我開了些藥物幫助她好睡,可以一覺到天明,逐漸減少對酒精的依賴,找回原本的生活步調。而她暴食催吐的行為背後,是因為她渴求溫暖,轉而用食物取代。我對她說,唯有自給自足的愛,才不會匱乏。請好好愛自己。

    三年來,她和那男人分分合合。某天,她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看到他不再那麼痛苦。十年的時間太長,我終於準備好接受真相,其實它就一直在那邊。

    真相是,他永遠不會履行對我的承諾,因為他沒那麼喜歡我。回頭看看那些追求我的男人,我一個個錯過。以後也許再也沒辦法如此盲目地墜入愛河,但我不要再愛得那麼痛。」

    後來,她再也沒和那男人往來。

    誰容易不知不覺成為第三者?

    在我十多年看診的經驗裡,極少數的第三者最後能被扶正。婚外情裡的小三不敢與朋友們談論這段感情,得到的情感支持遠低於元配,倍感孤立,更加依賴外遇男人,最後身心俱疲。她們放不下的,不見得是那個男人,而是自己過度付出的情感。

    她們多半具有「競爭型」人格,別人有的,她也一定要有,總要在競爭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喜歡「贏」的感覺。

    哪些人容易成為小三

    • 自戀的邊緣性人格:

    少部份擁有邊緣性人格的女人,可說是天生的小三。

    她們相當自戀,總希望自己是舞台上的焦點,平常人際關係不穩定,於是在感情世界中找尋肯定與成就感。

    • 沒有自信又缺父愛:

    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沒有信心,且缺乏父親關懷的女生,長大後也容易成為小三。一來自己不懂得拒絕,二來缺乏自信。一旦遇到有人追求,即使對方已是有婦之夫,她也會義無反顧地投入,享受贏的快感。由於從小較缺乏關愛,長大有能力後,她會積極追求尋自己想要的關注。

    • 迷戀職場中的權力:

    部份初至職場的小女生對於職場的權力、地位會有些迷戀,如果主管前輩是已婚成熟的男性,在指導的過程中就可能跨越正常關係,不自覺地成為小三。

    真的有想分卻分不掉,想走卻走不開的戀情嗎?

    請相信,選擇權永遠在妳手上,只要妳願意,隨時都可以走開、離開一段不合適的關係。即使這段關係讓妳感覺美好,但如果伴隨而來的懷疑與不安,遠遠超過甜蜜,如果它帶來的是壓力、焦躁不安而非自信、愉悅自在,請慎重考慮這段關係,問自己:「他真的是那個對的人嗎?這段關係有未來嗎?你們兩個的目標一致嗎?」

    許多人明知道「我倆沒有明天」,卻仍然陷溺其中,其實是因為不願意看清事實,痴想對方總有一天會改變,因此對現況妥協,有些人花了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認清事實。

    說「不」並不容易,但我們的心要空出來,那個對的人才進得來。一旦知道離開對自己比較好,愈快分手愈好。談分手時,態度要堅定,只需告訴對方妳的決定,不必詳述理由,但可以用具體的例子感謝對方過去的付出,留下優雅告別的身影。

    愛錯了人懂得及早抽身,也是親密關係裡要學習的功課。「有時候,我們必需很堅強,才能守護自己的柔軟心;有時候,我們必需很絕情,才能堅守自己真正想要的愛情。」大陸網路人氣作家扎西拉姆.多多說。



    正常的婚姻是:有時覺得在地獄、有時還不錯,感覺在人間、很少會快樂得像在天堂,大家應該都同意,王子和公主不可能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終究要有所捨……
    • 2014-01-02 親子天下雜誌 53期    文/李宜蓁 採訪整理

    最近我被問到,婚姻一定要一夫一妻制嗎?讓我覺得很震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臉書的關係選項有一個叫做「交往中但保有交友空間」。我想,即使伴侶之間彼此同意對方可以有別的伴侶(國外稱之為「開放關係」),這樣的「開放」也有放棄——放棄一對一的專屬感。所以當我們進入婚姻、選擇了一對一的邏輯,第一個要放棄的就是「森林」。

    有些夫妻明明相處還OK,兩個人彼此喜歡、也沒有想要分開,不過還是會遇上「森林大火」,原因是夫妻一進入婚姻,就必須放棄那種隨時隨地都在天堂的期待、放棄永遠覺得自己很重要的感覺。在磨合期,兩人都要重整自己,放棄某部分的自己,某些東西得收起來不能再用,比如:你跟這個人相處,囂張跋扈是不管用的;跟那個人在一起,你必須付出很多努力才行得通。這些所有的「放棄」,都需要被哀悼。

    踏入婚姻後,雙方最需要去哀悼分析心理學家榮格(C.G. Jung)所說的「永恆少年」與「永恆少女」的自我形象。永恆少年就是永遠很漂丿(台語)、很瀟灑;永恆少女就是不食人間煙火,她們永遠都只追求純粹的完美,是那種手都不摸髒東西的人。在法律上,進入婚姻代表已經成年了、可養育小孩,這時候最需要的能力,是我們也可以被挫傷、不可能是晶瑩剔透的。

    想找到「完美樹木」難上加難

    放棄「森林」、進入一對一的婚姻,對有些人來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為什麼?因為你很難找到一棵「完美的樹木」,這棵可能當柴燒很旺、那棵拿來當門板很平、這棵拿來做椅子很好坐、那棵當桌子很有造型……因為太難選,有些人會這裡砍一點、那裡砍一點,來避免失望跟憤怒。

    我這麼說可能會被很多人罵,但事實上有些外遇者在發生婚外情的一開始,內在還是愛著他們原來的伴侶,因為愛到不想要求伴侶去改變,最後自己的需求就去別的地方尋求滿足。

    比方說太太外遇,先生問她在外遇裡面追求什麼?因為那個婚外情對象既沒有先生帥、也沒有成就,根本就是個痞子。太太則說,跟他在一起很好玩、很有樂趣。先生反駁:「那你為什麼不跟我說我們的生活沒有樂趣?」太太答:「你那麼辛苦工作,我怎麼好要求你跟我玩躲貓貓?」這個例子是在解釋,並非所有無法放棄森林的人都不珍惜他的那一棵專屬樹木。至少我看過的例子不是這樣。

    有些人沒辦法接受關係是不完美的,這種人就很可能發展多重關係,然後在每一個關係裡面去逃避失望跟憤怒。為什麼會受不了失望的關係呢?主要跟自信有關。比如太太覺得今天先生很冷淡,注意力完全不在她身上,太太感到寂寞。一般有自信的太太可以去處理這個失落,她會認為自己還是值得被愛,先生只是忙,不用那麼在意,等先生忙完,眼光就會回來。但是另一些太太則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夠好,先生才不注意她,她討厭那種自己不夠好的感覺,所以趕快去談個小戀愛,在那個關係裡她才覺得自己完整的被愛。

    一對一關係必經敲打與磨練

    不過,既然要維持一對一婚姻,要去修通的是:你們兩個人的磨練、敲打會很強烈,你所有的期待跟需求都放在這個人身上,你禁不禁得住?

    有次一位年紀滿大的男性聽眾call-in到我的廣播節目上,發表對當天主題「親密關係」的看法。剛開始我有點七上八下,不知道他要講些什麼。他說:「鄧醫師,你們講得很複雜,但親密關係對我來說就是兩種,你聽聽看,一個是玻璃、一個是泥巴。玻璃就是要晶瑩剔透嘛,如果它被刮到,你一定會受不了,想換一片新的。如果我發現太太有個缺點或是兩個人吵架,發現瑕疵我就咒罵那片玻璃,不然就乾脆換人,因為玻璃應該要透明嘛!」我覺得滿有道理。接著他又講:「泥巴就是我跟我老婆,我們在攪和的時候什麼都看不清楚,眼睛、嘴巴都沾了泥巴,講出來的話都是爛泥巴,很臭、很黏、瞎攪和。」我問他這樣攪和難道很幸福?他說當然也曾經想要洗乾淨,看看會不會變玻璃,可是沒辦法,泥巴太多了。最後他說:「鄧醫師,現在我結婚三十年,泥巴變陶土了。雖然瞎攪和,可是你給它燒,有耐心的燒,它就變成陶土耶,啊我不會講啦……」電話就掛上了。

    有人說婚姻是墳墓,但這位聽眾說的是一個窯。墳墓是死寂的,而窯裡面有熱度,婚姻放在窯裡慢慢燒,陶土的本質就是泥巴,再精緻一點還會燒出陶瓷。那我們能否耐得住婚姻這口窯的高溫,了解婚姻的本質其實是泥巴,不去期待它是玻璃,一不乾淨就想換,並且知道該怎麼燒它,溫度要持續但不能燒爆裂掉。因此,夫妻要不斷添柴,自我成長、自我了解,也要維持出口,各自有空間呼吸,這樣婚姻的窯才能不斷的燒,燒出幸福來。(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林秋彣)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685

    • 女人到底要什麼?

    女人到底想要什麼?《家庭心理學雜誌》刊登的新研究,或許能給男人一點啟示:若是先生能察覺太太的「不高興」,太太對兩人的關係會比較滿意。

    • 2012-04-02 親子天下雜誌 33期    文/李岳霞

    女人到底想要什麼?《家庭心理學雜誌》刊登的新研究,或許能給男人一點啟示:若是先生能察覺太太的「不高興」,太太對兩人的關係會比較滿意。

    雖然兩性關係的滿意度取決於伴侶是否能察覺與同理對方的感受,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另一半知道自己「心情不好」;當先生或男朋友能覺察出她的負面情緒,會讓女性比較好過。

    男性的狀況相對「單純」:只要另一半開心,他們就跟著開心,對於兩性關係的滿意度也提高。反倒是,若知道太太或女朋友不高興,他們對關係的滿意度會降低,因他們覺得另一半的負面情緒,尤其是與親密關係有關的衝突,會破壞兩人關係。

    而比起知道另一半開心,女性更希望自己能察覺先生或男友的負面情緒。這可不是女性喜歡看男性心情不好,而是她們寧可另一半正面表達不滿,也不願他們迴避或沉默。當另一半表達不滿,女性反倒覺得彼此有連結,有溝通。女性最討厭有衝突時,另一半選擇保持距離或臨陣脫逃。

    研究者的結論是:若女性能向另一半清楚表達什麼事能讓自己開心,或讓另一半理解自己的快樂,會讓男性對兩人的關係信心大增而男性心情不好時,儘管一開始很彆扭,也應嘗試向另一半表達。這麼一來,兩人關係會比較穩定

    【繼續讀】

    讀懂另一半的心 文/賓靜蓀

    多夫妻發現,自從孩子出生後,夫妻關係變成只是家事分工,忙進忙出,所有談話內容都以小孩、生活瑣事為主,很容易變成無話可說、心靈陌路。尤其華人社會,孩子出生後,變成第一順位,例如孩子睡在夫妻之間,以至於無法將孩子放下,經營親密的夫妻關係。

    美國家庭治療師兼《華爾街日報》作家柯德(David Code)在新書《婚姻第一,才能養出快樂小孩》主張,父母應給予孩子更多探索自己道路的空間,留更多時間維護自己的婚姻,以便子女有更穩定的成長環境。

    他長期、近距離觀察各國家庭,發現以子女為中心的家庭反而更容易造成筋疲力竭和焦慮的父母,以及需索頻頻、被寵壞的子女。而孩子愈來愈神經質的同時,婚姻品質也開始受害。

    然而,許多夫妻意識到彼此逐漸疏遠,卻不知如何靠近。而且一直以原有互動模式相處,有時也感覺關係在原地空轉。要改變現狀,夫妻必須有兩大認識:

    認識一:女人需要談心,男性從性滿足。

    男女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是不同的。女性是透過不斷的談心,讓情緒銀行充滿後,才會想到身體的親密。男性卻是透過身體接觸、獲得生理層面的滿足後,才會感到心理的需求。也就是說,男人藉由性關係滿足心理需求,女人是心裡滿足才會進入性關係。基本上男女都有需求,但是得到滿足的方式不一樣。

    認識二:不堅持用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對方。

    不要堅持另一半要「用我的方式來對待我、來愛我,你一定知道我的方式是什麼。」但是對方幾乎都不知道。在美國做婚姻諮商的黃國倫牧師分析,夫妻溝通就像學習,有視覺、聽覺、觸覺等不同方式,例如,太太藉由視覺來感受愛,需要看到先生實際送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所以希望先生用做家事、體貼動作來表達他的愛。

    換言之,太太希望先生為她做點什麼來表達愛意,而不只是口惠而已。但是先生是藉由聽覺來感受愛,一定要聽到太太說「我愛你」,才能接收到愛。

    夫妻不知道彼此差異,就會不斷用原本的模式去要求對方。久而久之落差到一個地步,就放棄、不想努力了。

    其實,很多時候,親密關係只在一個轉念和了解之間。

    太太最想和先生說……

    一、你從來不跟我談心裡的話,我們需要多溝通。

    這一類話只會讓男人覺得你在指責他、攻擊他,反而使他心生防衛。「不要勉強男性跟你分享什麼心事,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天性,他們也沒有這個習慣,」實踐大學社工系副教授謝文宜說,但是女性可以先分享自己。不過,不要立刻期待另一半會和你的姊妹淘一樣,聽你傾訴,「男性傾聽的長度不如女性,每個重點他可能只能聽五分鐘,」謝文宜提醒。

    如果分享的是負面情緒,男人的忍受度就更低。當女性想要傾吐她的壓力和感受時,男人聽在耳朵裡,卻像在責怪他做得不夠,甚至像在命令他去做事。「我如果問她白天過得如何,只會聽到她說有多忙,而我應該多幫她做一些。但是我回家需要輕鬆一下,而不是面對另一個老闆,」很多男性這樣認為。

    男人聽到「問題」,就回應「解決方案」;但女人提出「問題」,其實只是需要同理心。「男人就像消防隊員,知道失火,就想救火。」美國親密關係專家約翰.葛瑞在《男人不會、女人不懂的事》中形容。

    當女人不快樂的談著她的問題時,男人必須提醒自己,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問題面,不要去想要怎樣替她解決問題,而只要聽她的感覺,同理她。

    二、我為孩子、這個家做了這麼多,你都視而不見。

    她真正埋怨的是,沒有人疼愛她,聽她的心聲。傾聽就代表關懷。男人必須了解傾聽女人說話的重要性,一旦她把問題說出來,反而能把問題擱在一旁。相對於男人拋開煩惱的方式是絕口不談,女人渴望男人傾聽傾吐,得到男人的了解和支持,但並不一定需要男人提出解決方法。

    女性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自己的辛勞被看到,她需要另一半的支持,而且往往以為先生就應該知道如何表達對她的愛意和謝意。但是,謝文宜提醒,男性需要很清楚的指示,你要讓他知道,怎樣做才對你有幫助。你希望被疼愛、關心、希望他貼近你,你要講清楚、很具體。「什麼叫貼近?是坐在你旁邊嗎?做愛嗎?男女的想像完全不一樣,」她說。女性要學會溝通自己的需求,清楚明確,而且可行。告訴他,如果你拍拍我、擁抱我,我會感受到你的愛。或希望他多分擔一些家務、多一點時間待在家裡。

    有些男性在成長過程中只是被責罵、被要求,真的不知道可用擁抱、拍肩的方式來鼓勵人。

    三、你為什麼不能主動幫忙?

    女性很容易過度付出,尤其覺得不滿足時,反而做得更多。她在把重心過度放在孩子身上後,就沒有剩下多少相對的能量和力氣,所以常有「被虧欠」的感覺。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從精神分析學派角度觀察,很多女性因為要彌補「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沒有當夠小女孩」的缺憾,就「用力把孩子帶好」。

    但女性自己的「情感存款」已經透支,還要提領巨款給孩子,所以只能貸款,每天都要還貸款,心靈永遠不平衡,自然覺得先生虧欠她。

    謝文宜也提醒,不是所有需求都一定要從老公身上獲得。被了解的感覺還是可以從其他女性朋友身上獲得。「想百分之百從同一個人身上獲得你全部的滿足,會讓別人辛苦、自己失望,」她說。

    先生最想和太太說……

    一、你為什麼老是在抱怨?

    男人最怕失敗的感覺,尤其是他無法讓太太幸福。但是女性對情感要求和期待比較高,所以常忽略男性日常一些小小的動作,其實就是他在表達對你的愛和關懷。例如,先生洗碗,太太不但沒有感謝,反而說洗不乾淨。很多太太的抱怨,對男性來說就是一種挫敗,這牽涉到他無法給太太幸福、沒有顧好這個家,好像被批評「愛妻指數」不及格。

    而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希望被看到、被稱讚、被需要。「被尊重和被肯定就跟男人的命一樣,比性的滿足還重要,」黃國倫牧師說。

    「對一個男人來說,你告訴他『你好棒』就等於告訴他『我愛你』。」如果在家只是被瞧不起、羞辱,他不會喜歡在家裡。要跟男人溝通,一定要跟他談談最近所做的成就,告訴他多了不起,保證男人耳朵全開,會想跟你談更多。

    二、我需要一個人靜一靜。

    面對一個不想說話的另一半,女性常會誤解為不信任、有意隱瞞或不再愛她。但不同於女性面對壓力時,傾向於去找人談話,男性卻需要獨處。當男人抗拒談話,其實只是要獨處一下,以便從白天的壓力中恢復過來。但是女性常「將心比心」,誤以為他希望由她開起話題,或等她注意到他的苦悶,希望她近一步詢問。約翰‧葛瑞在《男人不會,女人不懂的事》中分析。

    實踐大學副教授謝文宜也表示,有一天另一半回家臉色不好,她去關心去同理,但感覺被拒絕、很受傷。趁心情、氣氛都好時,跟他溝通,「我很想為你做什麼,我可以做什麼嗎?」謝文宜問。另一半回答「Leave me alone」。她再追問,「但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可以靠近你?」另一半回答,「我來跟你講話的時候,就表示我出來了。」有時候,女性必須等待一個更適合談話的時機。

    三、為什麼我想做愛時,你總是說好累?

    黃國倫牧師表示,先生對性有需求,跟太太需要講話一樣,太太跟先生講不要性,就等於先生跟太太說不要講話。當一個男人在性方面得到很大滿足時,他會覺得備受肯定,認為他的女人非常愛他。但同時,如果先生能夠去滿足太太被疼愛、聊天溝通的需求,他相對可以得到更大的性滿足。

    黃國倫看過一個調查,一個樂意做家事的男人,在性得到的滿足機率高達八○%。這就表示「你在廚房裡做什麼,會影響你在臥室裡的滿足感,」黃國倫笑著說。女人覺得男人性感,不在於他肌肉有多大,而在於他洗多少碗、倒多少垃圾、怎樣照顧孩子。

    「性感與否,不是送一朵花就可以打發的,」黃國倫表示,雙方都有意識,當對方得到滿足時,自己也會得到滿足。

    女性也可以坦承自己當下沒有性需求的心情,而不要虛應故事,好像在做功課,黃國倫表示,這樣先生反而覺得不被尊重。謝文宜建議女性,壓力很大時要告訴他,但不要用否定的態度(「你滿腦子想的都是這個!」)拒絕他。「把性變成一個禮物送給他,」換了心態,女性也會比較有愉悅的感覺。

    不要期望對方改變

    全世界的兩性關係、婚姻諮商專家都異口同聲,改善親密關係的關鍵,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就是「放下你希望對方改變的想法」。我們渴望一個和枕邊人有某種差距的「理想伴侶」,因此在生活中總是覺得不滿或挫敗。鄧惠文分析,很多夫妻從來沒有認清自己「心目中的對象」和「實際對象」的真相和差距,因此總無法和實際生活中的彼此接近。

    最常見的反應是,「除非她/他改變,否則我絕不會快樂!」問題是,就算伴侶真的改變了,我們的滿足感也稍縱即逝。「當我們堅持將幸福快樂繫於伴侶的改變時,將會發現自己要求的改變也愈來愈多。」理察‧卡爾森在新書《別再為小事抓狂5──讓愛情永遠保鮮》中一針見血。

    他建議夫妻都問問自己,「如果我不再希望對方改變,以達到我要求的標準,會發生什麼事?」當注意力往這個方向轉移,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要求開始軟化,不滿足感逐漸消失,更不會輕易責難和論斷對方。女性比較容易感受到親密關係的緊張和危機,比較願意尋求援助,但是同時也為另一半的無動於衷表示無力。

    接受《親子天下》訪問的專家一致認為,每個關係裡都需要兩個人,因此每個人都有五○%的力量,只要一方願意正向改變自己,就會帶動關係中的正向互動。但這樣的改變必須沒有一個目的性的動機,「不是想去滿足對方、然後希望對方來滿足你,」黃國倫牧師提醒,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對方的心。

    每個人都渴望被了解、被關懷、被愛,親密感帶來生命中不失獨立的安全感。當夫妻不明白對方時,可以轉想親子關係,就會多出比較多的想像和接納。如果,你已經感覺和另一半的關係到達一個必須重新點燃熱情的時候,就把孩子安頓好,從獨處一個晚上開始。只要有愛,任何的努力都可能創造一個親密的起點。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458

    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等到另一半「改邪歸正」,或完全符合你的期待再生小孩,因為小孩其實也會帶動兩人的成長。有了小孩的夫妻,更要保留一份是跟小孩無關、單純屬於夫妻兩人的時光。

    • 2011-12-05 親子天下雜誌 30期    文/鄧惠文

    有些夫妻會計畫好才生小孩,但也有很多人問:「我先生很不了解我,我們每次溝通,搞到最後都以吵架收場。我想再給他一年的機會,如果他做不到,我就要離開他。所以我這一年內不要生小孩。」

    如果這樣想,大概永遠都生不出小孩,因為你的伴侶不會跟你磨合到讓你覺得:「太好了!我們來生小孩。」一般伴侶在開始同住生活之後,大約需要一至兩年的磨合期,這段時間可以觀察並思考人生中是否想要有孩子。如果覺得一定要,考量自己的年齡、心智和生理各方面條件,在還容易受孕的時機生小孩是很重要的。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等到另一半「改邪歸正」,或完全符合你的期待再生,因為小孩其實也會帶動兩人的成長。很多人本來的個性很計較,有了小孩就變得很大方;或者有些人本來沒什麼責任感,有小孩後才責任感增生。不用太計較伴侶的一些生活習慣瑕疵,小孩子會帶來家人的成長。

    但如果夫妻不是很同步的在陪伴小孩,可能會有種奇怪的互動方式;例如兩人當中有不滿,但彼此期望的部分都沒有被滿足,兩人又不溝通,只繞著小孩生活,就像兩顆衛星繞著小孩轉。有天小孩離開家了,夫妻沒有重心可以轉移,又回到四目相對的無言狀態。我輔導過一些小孩長大將離家的案例,有些孩子們非常擔心:「如果我不在家,爸媽會不會離婚?他們是因為我才保住二十年婚姻的。」爸媽每次吵架,只要孩子出來說:「不要再吵了!」他們就會閉嘴,「如果我不在家,爸爸會不會打媽媽?」其實小孩一切都看在眼底。

    我建議有小孩的夫妻要把家庭時間分成三份:一份是一起討論、處理小孩的事;一份是家務分工;最後一份是跟小孩無關、單純屬於夫妻兩人的事。假設一對夫妻每天相處的時間,是從晚上六點到半夜十二點,共六個小時。前兩個小時是太太在煮飯、做家事,先生在哄小孩;晚餐吃完,先生洗碗,太太餵奶、幫小孩洗澡;接下來兩個小時夫妻一起看電視,一起討論「小孩要念哪間幼稚園?」或「孩子今天出現了個問題,怎麼處理?」就這樣,四個小時過去了。最後兩個小時,孩子睡了,或回房間做功課。這個時間夫妻就不要扮演父母的角色;要恢復到兩人的主體角色。談談各自的工作、對家庭生活的想法、我對你的感覺;並藉機重新訪談對方,是不是對人生或其他事物有新的想法,當然也包括親密關係的性生活。

    小孩會帶來很多喜悅,並不都是災難;小孩可以鞏固婚姻,讓家裡有個重心,有固著、踏實的感覺。但這個踏實感無法憑空享用,夫妻必須圍繞著這個踏實的感覺去調整、同步陪伴,然後做很多新的配合,不然小孩就會是負擔,而不是祝福。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3687

    • 照顧寶寶,也要「保養」婚姻

    生養孩子之後,婚姻生活難道只剩下了柴米油鹽嗎?要從育兒的繁瑣中重拾愛情的溫度,得先找到「保養」婚姻的方法。

    • 2013-11-07 親子天下寶寶季刊 3期    文/水瓶面面

    結婚兩年後,兩個小孩相繼報到,我也連續請了三年半的育嬰假,生活重心幾乎完全都在孩子身上。育兒的疲憊,讓我沒有心思經營婚姻關係。

    同時間,我也開始對老公多所埋怨——埋怨他晚上下班回家,只想看電視休息,不會主動分擔育兒、家事。有一回我實在氣不過,對他說:「兩個小孩都還小,都需要照顧,你可不可以不用我說,主動幫忙呢?」結果他竟回應:「不是我不願意幫忙,只是我看不出來有什麼地方需要我幫忙。」他在育兒上的不夠主動,讓我感受不到他的溫柔體貼,也讓我對眼前這個男人的愛意大大消減!

    記得有一次老二感冒引發氣喘,醫師診判需住院治療數天。老公一聽,心煩意亂。他是個很怕麻煩的人,他覺得孩子住院,大人整個作息都會受到影響,所以當場對我發怒大吼,以宣洩心中的不快。我當下很不好受,但我的個性不喜與人衝突,暫時把情緒隱忍下來。事後,我寫電子郵件告訴他我的感受,他也虛心反省向我道歉,表示這件事錯在他,承認自己的脾氣尚待修練。

    找機會「讓孩子不在身邊」

    我開始意識到,我和老公需要找方法來維繫彼此的情感,重新找回沒有孩子前的婚姻溫度。於是,在老二兩歲左右,我正請育嬰假,我們開始每隔一、兩個星期就會利用孩子午睡時間,托娘家幫忙照顧孩子,然後夫妻倆一同出門用餐,享受一、兩個小時沒有孩子在身邊的時光。

    在夫妻的午餐約會中,少了育兒的壓力,輕鬆的氣氛下,我可以不帶情緒的和老公傾吐我面對的育兒困難和壓力,也能討論夫妻倆在育兒上可以如何分工。我的生涯規劃是該當全職媽媽或職業婦女,就是在午餐約會的傾訴中,逐漸清晰。

    復職回學校教書後,孩子也漸漸長大,慢慢脫離對媽媽黏ㄊㄧ ㄊㄧ的階段,但工作與育兒的雙重擔子還是時常壓得我喘不過氣。老二五歲時,老公主動提議,每個月一次、兩天一夜,暫時放下孩子,帶我出去散散心。而我和老公出遊時,孩子們就待在外公外婆家,享受外公外婆的疼愛與呵護。

    以前帶孩子出遊時,我們夫妻倆都聚焦在對孩子的陪伴上;而和老公單獨出遊,我可以感受到老公對我的溫情。沒有孩子在身邊的旅程,也可以不用考慮孩子的腳程,走較長遠的路,進行深度的旅遊。

    刻意營造「共同的興趣」

    有朋友問我:「有了孩子後,話題都圍繞小孩的教養,突然有了與老公單獨相處的機會,如何避免沒有話講的尷尬?」我們夫妻在婚前原本就很有話聊,所以我並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但是,即使孩子出生後,我們依然會刻意營造「共同的興趣」。例如,在旅行中隨身攜帶一部影片,晚上夜宿飯店時共同觀賞,並相互討論影片的劇情。

    此外,我們也喜歡就新聞事件、書籍與電影的閱後心得交換意見,或是一起回憶相識至今共度的酸甜苦辣。正是因為我們夫妻間有著一些共同的興趣與記憶,更重要的是,有一份相知相惜的心情,所以彼此喜歡分享,也願意傾聽。

    我和我老公並不是從不吵架、爭執的模範夫妻,我們只是願意在走到中年夫妻的這個當口,尋找方法,再度感受愛情的存在。我們的方法就是試著營造夫妻倆獨處的時光,一起吃個飯,或是一起去旅行,也會刻意尋找雙方「共同的興趣」。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調整了對愛情的認知與定義。「家庭裡的愛情」絕對不可能像熱戀或新婚時,那樣甜甜蜜蜜、萬般美好。衝突不可避免,但不代表彼此的感情變調、變質,走不下去;只是讓我們認清婚姻生活的「真實」,認清彼此需要磨合,重新找到相處的方式。

    祝福《親子天下.寶寶》的讀者們,在照顧寶寶的同時,也能摸索出「保養」婚姻的方法!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1470


    40萬粉絲活動
    • 婚姻要幸福,切忌碎碎唸

    根據《時代》雜誌網路報導,這其實是兩性對彼此的「信心」問題。因為太太擔心先生不會「屢約」,心裡的焦慮便反映在不斷提醒對方。而被提醒的一方覺得很煩,感覺太太像媽媽,於是更不想配合,形成惡性循環。

    • 2012-03-21 親子天下雜誌 32期    文/李岳霞

    明明沒有人喜歡被唸,但為什麼我們就是忍不住嘮叨呢?

     根據《時代》雜誌網路報導,這其實是兩性對彼此的「信心」問題。因為太太擔心先生不會「履約」,心裡的焦慮便反映在不斷提醒對方。而被提醒的一方覺得很煩,感覺太太像媽媽,於是更不想配合,形成惡性循環。

    這或許是女性習慣把維持家庭運作視為己任,對兩性關係裡的任何「異樣」很敏感,尤其是提出問題卻無法得到清楚的回覆時,就會覺得「事有蹊蹺」。

    但先生也要負起責任,他們通常不會正面回答問題,多半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答案,或者知道說了太太會生氣。專家認為,碎碎唸是愛情的大敵,少點嘮叨的婚姻,夫妻都會比較快樂。

    ---------------------------------------
    如何讀懂另一半的心?
    文/賓靜蓀

    多夫妻發現,自從孩子出生後,夫妻關係變成只是家事分工,忙進忙出,所有談話內容都以小孩、生活瑣事為主,很容易變成無話可說、心靈陌路。尤其華人社會,孩子出生後,變成第一順位,例如孩子睡在夫妻之間,以至於無法將孩子放下,經營親密的夫妻關係。

    美國家庭治療師兼《華爾街日報》作家柯德(David Code)在新書《婚姻第一,才能養出快樂小孩》主張,父母應給予孩子更多探索自己道路的空間,留更多時間維護自己的婚姻,以便子女有更穩定的成長環境。

    他長期、近距離觀察各國家庭,發現以子女為中心的家庭反而更容易造成筋疲力竭和焦慮的父母,以及需索頻頻、被寵壞的子女。而孩子愈來愈神經質的同時,婚姻品質也開始受害。

    然而,許多夫妻意識到彼此逐漸疏遠,卻不知如何靠近。而且一直以原有互動模式相處,有時也感覺關係在原地空轉。要改變現狀,夫妻必須有兩大認識:

    認識一:女人需要談心,男性從性滿足。

    男女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是不同的。女性是透過不斷的談心,讓情緒銀行充滿後,才會想到身體的親密。男性卻是透過身體接觸、獲得生理層面的滿足後,才會感到心理的需求。也就是說,男人藉由性關係滿足心理需求,女人是心裡滿足才會進入性關係。基本上男女都有需求,但是得到滿足的方式不一樣。

    認識二:不堅持用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對方。

    不要堅持另一半要「用我的方式來對待我、來愛我,你一定知道我的方式是什麼。」但是對方幾乎都不知道。在美國做婚姻諮商的黃國倫牧師分析,夫妻溝通就像學習,有視覺、聽覺、觸覺等不同方式,例如,太太藉由視覺來感受愛,需要看到先生實際送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所以希望先生用做家事、體貼動作來表達他的愛。

    換言之,太太希望先生為她做點什麼來表達愛意,而不只是口惠而已。但是先生是藉由聽覺來感受愛,一定要聽到太太說「我愛你」,才能接收到愛。

    夫妻不知道彼此差異,就會不斷用原本的模式去要求對方。久而久之落差到一個地步,就放棄、不想努力了。

    其實,很多時候,親密關係只在一個轉念和了解之間。

    太太最想和先生說……

    一、你從來不跟我談心裡的話,我們需要多溝通。

    這一類話只會讓男人覺得你在指責他、攻擊他,反而使他心生防衛。「不要勉強男性跟你分享什麼心事,因為這不是他們的天性,他們也沒有這個習慣,」實踐大學社工系副教授謝文宜說,但是女性可以先分享自己。不過,不要立刻期待另一半會和你的姊妹淘一樣,聽你傾訴,「男性傾聽的長度不如女性,每個重點他可能只能聽五分鐘,」謝文宜提醒。

    如果分享的是負面情緒,男人的忍受度就更低。當女性想要傾吐她的壓力和感受時,男人聽在耳朵裡,卻像在責怪他做得不夠,甚至像在命令他去做事。「我如果問她白天過得如何,只會聽到她說有多忙,而我應該多幫她做一些。但是我回家需要輕鬆一下,而不是面對另一個老闆,」很多男性這樣認為。

    男人聽到「問題」,就回應「解決方案」;但女人提出「問題」,其實只是需要同理心。「男人就像消防隊員,知道失火,就想救火。」美國親密關係專家約翰.葛瑞在《男人不會、女人不懂的事》中形容。

    當女人不快樂的談著她的問題時,男人必須提醒自己,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問題面,不要去想要怎樣替她解決問題,而只要聽她的感覺,同理她。

    二、我為孩子、這個家做了這麼多,你都視而不見。

    她真正埋怨的是,沒有人疼愛她,聽她的心聲。傾聽就代表關懷。男人必須了解傾聽女人說話的重要性,一旦她把問題說出來,反而能把問題擱在一旁。相對於男人拋開煩惱的方式是絕口不談,女人渴望男人傾聽傾吐,得到男人的了解和支持,但並不一定需要男人提出解決方法。

    女性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肯定,自己的辛勞被看到,她需要另一半的支持,而且往往以為先生就應該知道如何表達對她的愛意和謝意。但是,謝文宜提醒,男性需要很清楚的指示,你要讓他知道,怎樣做才對你有幫助。你希望被疼愛、關心、希望他貼近你,你要講清楚、很具體。「什麼叫貼近?是坐在你旁邊嗎?做愛嗎?男女的想像完全不一樣,」她說。女性要學會溝通自己的需求,清楚明確,而且可行。告訴他,如果你拍拍我、擁抱我,我會感受到你的愛。或希望他多分擔一些家務、多一點時間待在家裡。

    有些男性在成長過程中只是被責罵、被要求,真的不知道可用擁抱、拍肩的方式來鼓勵人。

    三、你為什麼不能主動幫忙?

    女性很容易過度付出,尤其覺得不滿足時,反而做得更多。她在把重心過度放在孩子身上後,就沒有剩下多少相對的能量和力氣,所以常有「被虧欠」的感覺。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從精神分析學派角度觀察,很多女性因為要彌補「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沒有當夠小女孩」的缺憾,就「用力把孩子帶好」。

    但女性自己的「情感存款」已經透支,還要提領巨款給孩子,所以只能貸款,每天都要還貸款,心靈永遠不平衡,自然覺得先生虧欠她。

    謝文宜也提醒,不是所有需求都一定要從老公身上獲得。被了解的感覺還是可以從其他女性朋友身上獲得。「想百分之百從同一個人身上獲得你全部的滿足,會讓別人辛苦、自己失望,」她說。

    先生最想和太太說……

    一、你為什麼老是在抱怨?

    男人最怕失敗的感覺,尤其是他無法讓太太幸福。但是女性對情感要求和期待比較高,所以常忽略男性日常一些小小的動作,其實就是他在表達對你的愛和關懷。例如,先生洗碗,太太不但沒有感謝,反而說洗不乾淨。很多太太的抱怨,對男性來說就是一種挫敗,這牽涉到他無法給太太幸福、沒有顧好這個家,好像被批評「愛妻指數」不及格。

    而他們最需要的,其實是希望被看到、被稱讚、被需要。「被尊重和被肯定就跟男人的命一樣,比性的滿足還重要,」黃國倫牧師說。

    「對一個男人來說,你告訴他『你好棒』就等於告訴他『我愛你』。」如果在家只是被瞧不起、羞辱,他不會喜歡在家裡。要跟男人溝通,一定要跟他談談最近所做的成就,告訴他多了不起,保證男人耳朵全開,會想跟你談更多。

    二、我需要一個人靜一靜。

    面對一個不想說話的另一半,女性常會誤解為不信任、有意隱瞞或不再愛她。但不同於女性面對壓力時,傾向於去找人談話,男性卻需要獨處。當男人抗拒談話,其實只是要獨處一下,以便從白天的壓力中恢復過來。但是女性常「將心比心」,誤以為他希望由她開起話題,或等她注意到他的苦悶,希望她近一步詢問。約翰‧葛瑞在《男人不會,女人不懂的事》中分析。

    實踐大學副教授謝文宜也表示,有一天另一半回家臉色不好,她去關心去同理,但感覺被拒絕、很受傷。趁心情、氣氛都好時,跟他溝通,「我很想為你做什麼,我可以做什麼嗎?」謝文宜問。另一半回答「Leave me alone」。她再追問,「但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可以靠近你?」另一半回答,「我來跟你講話的時候,就表示我出來了。」有時候,女性必須等待一個更適合談話的時機。

    三、為什麼我想做愛時,你總是說好累?

    黃國倫牧師表示,先生對性有需求,跟太太需要講話一樣,太太跟先生講不要性,就等於先生跟太太說不要講話。當一個男人在性方面得到很大滿足時,他會覺得備受肯定,認為他的女人非常愛他。但同時,如果先生能夠去滿足太太被疼愛、聊天溝通的需求,他相對可以得到更大的性滿足。

    黃國倫看過一個調查,一個樂意做家事的男人,在性得到的滿足機率高達八○%。這就表示「你在廚房裡做什麼,會影響你在臥室裡的滿足感,」黃國倫笑著說。女人覺得男人性感,不在於他肌肉有多大,而在於他洗多少碗、倒多少垃圾、怎樣照顧孩子。

    「性感與否,不是送一朵花就可以打發的,」黃國倫表示,雙方都有意識,當對方得到滿足時,自己也會得到滿足。

    女性也可以坦承自己當下沒有性需求的心情,而不要虛應故事,好像在做功課,黃國倫表示,這樣先生反而覺得不被尊重。謝文宜建議女性,壓力很大時要告訴他,但不要用否定的態度(「你滿腦子想的都是這個!」)拒絕他。「把性變成一個禮物送給他,」換了心態,女性也會比較有愉悅的感覺。

    不要期望對方改變

    全世界的兩性關係、婚姻諮商專家都異口同聲,改善親密關係的關鍵,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就是「放下你希望對方改變的想法」。我們渴望一個和枕邊人有某種差距的「理想伴侶」,因此在生活中總是覺得不滿或挫敗。鄧惠文分析,很多夫妻從來沒有認清自己「心目中的對象」和「實際對象」的真相和差距,因此總無法和實際生活中的彼此接近。

    最常見的反應是,「除非她/他改變,否則我絕不會快樂!」問題是,就算伴侶真的改變了,我們的滿足感也稍縱即逝。「當我們堅持將幸福快樂繫於伴侶的改變時,將會發現自己要求的改變也愈來愈多。」理察‧卡爾森在新書《別再為小事抓狂5──讓愛情永遠保鮮》中一針見血。

    他建議夫妻都問問自己,「如果我不再希望對方改變,以達到我要求的標準,會發生什麼事?」當注意力往這個方向轉移,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要求開始軟化,不滿足感逐漸消失,更不會輕易責難和論斷對方。女性比較容易感受到親密關係的緊張和危機,比較願意尋求援助,但是同時也為另一半的無動於衷表示無力。

    接受《親子天下》訪問的專家一致認為,每個關係裡都需要兩個人,因此每個人都有五○%的力量,只要一方願意正向改變自己,就會帶動關係中的正向互動。但這樣的改變必須沒有一個目的性的動機,「不是想去滿足對方、然後希望對方來滿足你,」黃國倫牧師提醒,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對方的心。

    每個人都渴望被了解、被關懷、被愛,親密感帶來生命中不失獨立的安全感。當夫妻不明白對方時,可以轉想親子關係,就會多出比較多的想像和接納。如果,你已經感覺和另一半的關係到達一個必須重新點燃熱情的時候,就把孩子安頓好,從獨處一個晚上開始。只要有愛,任何的努力都可能創造一個親密的起點。

    • 如何相愛到白頭?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938

    這個年代高談婚姻裡的「承諾」、「付出」、「犧牲」似乎太落伍;但最新的美國研究卻指出,「承諾」帶來的深度的安全感,是婚姻幸福的關鍵。愈願意為對方付出和犧牲的夫妻,婚姻滿意度愈高。

    • 2011-08-03 親子天下雜誌 25期    文/李岳霞

    婚姻帶來的「承諾」,是這個年代很容易被訕笑的「落伍」觀念。當女性經濟與獨立自主能力都要逐步超越男性;當兩性更懂得斤斤計較婚姻裡大小事的「公平」與否;當「小三」成為社會裡流行的「狠角色」,道德譴責反而不適用之際;「為什麼不能只要性不要愛?」「為什麼一定要結婚?」「為什麼不能離婚?」「為什麼我要為另一半付出犧牲?」都成為令人啞口無言、找不到適當理由的提問。

    有趣的是,強調開放、多元的美國,近年來有諸多研究,試圖以科學方法探討婚姻裡的「承諾」、「付出」與「犧牲」,到底對婚姻幸福是傷害還是益處,答案卻不同於常理所想。

    六月初,研究「承諾」備受國際肯定的美國丹佛大學婚姻與家庭中心主任──史考特‧史丹利博士(ScottM.Stanley),來台參加由師大舉辦的「婚姻與家庭」國際研討會,分享他長期的研究結果。

    其中一項「同居研究」發現,一般人認為,婚前應該先同居並「試婚」,才有可能更了解對方,婚後比較容易幸福。但史丹利的研究發現,婚前長期同居的夫妻,幸福感遠低於婚前未同居的夫妻,而且男性對婚姻的承諾較低。

    史丹利經過多次訪談後分析,原因是因為同居會使人產生懶惰的「慣性」,長期同居的關係,往往讓男性「不經意的進入」婚姻裡,最後通常都是因為「不得不」或「沒再考慮其他可能」而結婚,而不是因為「慎重思考彼此的適合度」或「認定彼此且願意終身承諾」後才進入婚姻。另外一個令人意外的研究結果顯示,婚姻中的「付出與約束感」,而不是「浪漫的愛情」,才是婚姻幸福的關鍵。

    史丹利的婚姻研究顯示,願意「無怨無悔付出」的夫妻不但對婚姻有更高的滿意度,兩人的衝突與問題也較少,且比其他夫妻更願意自我坦承。

    史丹利訪談多組夫妻後得出結論,浪漫的愛情也許能一路帶領兩人從相戀到決定結婚,同住一個屋簷下,但婚姻的價值絕不僅止於一種幸福快樂的關係。除了愛情以外,變成「家人」的事實代表夫妻還需要一起分擔工作、建立友誼,並在生命的起落中互相支持與關懷,兩人的愛情在這過程中也勢必經歷不同層次的進化。

    愛情與浪漫vs.付出與約束

    結婚代表兩人願意對彼此付出,也願意接受那些對彼此未來有益的約束。那句「我願意」是夫妻許下相互扶持一輩子的承諾,也是放棄與其他人交往的宣示。當夫妻決定一起買房子、生孩子,他們在經濟上、心理上都選擇了更多的約束;而願意接受這樣的約束,甚至甘之如飴,那份心意也許沒有送一束鮮花或說我愛你那樣來得明顯,但卻是一種更能穩定關係、更深層的浪漫愛情。

    多數婚姻一開始都會經歷一段尷尬的階段:兩個人都深愛彼此,但由於還不清楚該如何向對方表現承諾,於是對能否維持婚姻產生焦慮。不過一旦兩人的認同感與承諾都逐漸明朗化時,就會更放心投入與付出。若兩人都渴望婚姻能天長地久,自然就會把保護婚姻視為共同目標,並有「無論如何」都要在一起的決心。這種深度的安全感,對所有的夫妻都很重要。

    相反的,若夫妻從未向對方表達願意終身付出的承諾,會形成婚姻裡一種看不見的傷害根源。許多婚姻常因為一方完全看不見配偶對婚姻承諾的證據,使得他∕她對對方的愛逐漸枯萎。很多時候,倒不是對婚姻缺乏付出,只是付出愈來愈不容易被察覺。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夫妻之間漸漸不再做以前常一起從事的活動、或表現出珍視彼此的小舉動(寫卡片、白天打電話或傳簡訊關心對方等)。

    當夫妻太習慣婚姻生活的茶米油鹽與對彼此的付出,以致那些本來能充分顯現承諾的行為被視為理所當然時,為彼此奉獻付出的心意就會隨著婚姻滿意度下降而開始崩毀。若覺得配偶對婚姻的付出似乎減少了,與其負面解讀為「他沒那麼愛我了」,不如利用這樣的察覺強迫自己去看見配偶平時為了展現承諾所做、卻被忽略的事情。

    穩定婚姻的四種關鍵力量

    史丹利指出,穩定的婚姻關係背後有四種關鍵的力量:做出選擇、對夫妻身分的認同感、犧牲和長遠的眼光。這四種動力都與經營幸福婚姻的策略有關。

    一、做出選擇

    多數人在兩人關係發展初期,為了與對方共處,不惜赴湯蹈火;但婚後隨著生活愈來愈忙碌,常常把婚姻和家人「往後排」,夫妻常做的是拒絕對方(no-ing),而不是了解對方(knowing):「不行,我今天晚上沒空談。」「不行,我今天太累了,連做愛的力氣都沒有。」婚姻想要幸福美滿,就必須被「擺前面」;要保護婚姻,就要懂得如何拒絕那些看似重要、實際上卻不重要的事,並且答應配偶那些對他∕她而言重要的事。

    研究也發現,對兩人關係有高度承諾的人,儘管受到他人的吸引,理智上也會主動排拒對其他對象的遐想。丹佛大學訪談過一對婚姻幸福的夫妻,丈夫坦承儘管與配偶十分親密,仍曾被工作上的異性吸引。但他把這股吸引力看做是對婚姻的威脅,於是選擇了更注意異性的缺點,而不是優點。

    承諾是維繫婚姻的命脈,但一旦變成衝突中的武器,婚姻剩下的就像是被原子彈炸過的殘破與荒涼。許多夫妻爭吵到最後,都在努力證明是對方不願意承諾。「目光短淺」對兩人的承諾更具殺傷力,想讓婚姻正常運作,就應該絕口不提離婚,也不要拿外遇的想法來威脅對方,那樣做不僅會腐蝕信任,更會讓人擔憂繼續投入的風險。研究估算出:一次負面的互動約可抹殺五次甚至二十次的正面互動。練習自我控制,強迫自己即使在極度的挫折下,仍不說傷害的話,也是對另一半承諾的行動。

    二、「我們」的認同感

    研究顯示,在最幸福、穩健的婚姻裡,夫妻對「我們」的觀念有很強的意識,常超越了「我」。「我們」的認同感能促使夫妻無怨無悔的為對方付出。若夫妻缺乏這種團隊意識,會傾向用「我要對付你」,而不是「我們要一起面對問題」的態度來解讀問題。

    三、犧牲的意願

    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裡,終身幸福美滿的婚姻愈來愈少見。這是因為「凡事只為自己著想」會破壞夫妻身分的認同感,雙方很難去問:「我該怎麼改善這段關係?」反而很容易問:「對方可以怎麼讓我感到更幸福?」但相對的,對犧牲持正面的態度並付諸行動,長期下來會建構穩定的婚姻關係。思考的關鍵不只是要為配偶做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這樣做。

    四、長遠的眼光

    沒有任何關係會永遠令人滿意。承諾對安全依附很重要,所帶來的長遠眼光使夫妻能展望未來的藍圖,幫助他們走過艱苦的日子。丹佛大學研究那些白頭偕老的夫妻,發現婚姻幸福美滿的夫妻,在婚後經常會談論到他們的未來。這種談話會提醒夫妻,他們的婚姻不僅有過去,還可以一起築夢未來。穩定的承諾除了會讓夫妻對未來有高度的期待,也會帶來溫暖以及「我會在你身旁」的強烈訊息;相信雙方不只在未來彼此陪伴,還能夠互相依靠,共度生命中的每一個難關。

    男女之間的差異確實存在於婚姻之中,但因性別差異所帶來的影響常被過度誇大。婚姻研究發現,其實男人與女人對於婚姻的期待,相似的部分比不同的部分來得多,雙方都希望在婚姻關係中被愛、享受親密、與人連結、和配偶成為一生的摯友。

    夫妻是一個團隊,但也同時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透過強調個人責任,在婚姻關係中盡力成為一個好伴侶,為自己的問題、成長、自我覺察及身心健康負責任,才能預防兩人關係惡化。史丹利強調,擁有一樁幸福婚姻,與其說是找對人,倒不如說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的人。

    - - -

    史考特‧史丹利ScottM.Stanley

    美國丹佛大學婚姻與家庭研究中心的主任之一,也是丹佛大學心理系研究教授,以及PREP教育產品機構總裁。他的個人部落格有許多與婚姻中承諾的相關研究(www.slidingvsdeciding.com)與婚姻教育的資源(www.PREPinc.com)。著有《承諾,婚姻的保鮮膜》(校園書房)、《捍衛婚姻,從溝通開始》(愛家基金會)等書。

     
    @ http://ticketof.pixnet.net/blog/post/102815902-心得-果陀劇場《超級奶爸》by-林小六

    【舞台劇】《超級奶爸》:果陀25周年新作,看顧寶明變男變女變變變

    我沒看過作家Ann Fine的《Madame Doubfire》(窈窕奶爸原著),
    但看過改編過的電影,那由羅賓‧威廉斯反串主演的《窈窕奶爸》,
    這樣大紅、稱得上經典的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早已欣賞過,
    而果陀劇場25周年的新作品,就以這小說/電影為基礎,
    改編成現代化的台灣在地版本,以果陀擅長的喜劇表達方式,
    逗弄觀眾大笑的同時,讓大家重新檢視「家庭」的代表意義,
    在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多元方案引起大家注目的當下,
    這場戲很能觸動大家一些深層的情緒,特別在於一種親人間的互動關係。

    在《超級奶爸》戲裡,顧寶明飾演一個疼愛孩子,
    工作有一搭沒一搭的小演員吳世寶,在他珍惜的家庭裡,
    有著一個聰明卻敏感的女兒、活潑天真的兒子,看似女強人的妻子趙以娟──
    的確,任誰看來都會稱之為女強人的妻子。

    而這樣原該是和樂的家庭,就在某天崩塌了,
    夫妻兩人離了婚,丈夫被逼迫搬離家裡另外生活,
    為了爭奪孩子的監護權,本來是生命中緊密關係的兩人,
    劍拔弩張了起來,而孩子成了夾心餅乾,只能被迫接受一切改變。

    《超級奶爸》裡,前妻趙以娟以強勢的姿態、優勢條件,
    阻擋了前夫吳世寶接近孩子的機會,為了靠近孩子,
    吳世寶利用自己演員的天份,喬裝成褓姆,
    回到他本該存在的家庭,以一個偽裝的身份,
    與這個家庭重新建立起一種深切的、脆弱的關係,
    如走鋼索一樣,他演出了人生最成功的角色──褓姆包思雯,
    卻始終演不好自己的真正價值與位置。

    人啊,總是很容易去忽略些甚麼、自以為是些什麼,
    我並不是非常欣賞妻子趙以娟的做事處理方式,
    但我是人,能理解她的情緒,說穿了,愛是會被磨損的,
    特別在丈夫吳世寶並非她理想真愛的狀態下。
    從一開始的婚姻中,她便壓抑了對丈夫不滿的情緒,
    然後最後感情理智終於潰堤,一切便再也無可忍受,
    離婚對她而言也許是解套,是新開始,
    但是壓制孩子與前夫的交流,這點倒是值得大家省思,
    因為現實中很多家庭也都是如此,
    當兩夫妻製造了完全對立的立場,便要孩子靠邊站,
    忽視了孩子本該擁有兩方愛護的權利。

    原先,我以為《超級奶爸》的結局,也許會跟電影不同,
    想著兩夫棄可以藉著時間與空間,重新看到對方的優點,
    也許這個家庭可以復合,能幸福快樂下去──
    但也不得不說,比起復合的結果,我更喜歡如舊不變的處理方式,
    這讓大家看到了離婚分手並非終點的新關係,
    一家人,還是能成為一家人的,
    只要大家願意退讓一步、更貼心一點,
    人心為要,家庭和親情本來就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超級奶爸》的劇情是淺白的,這樣的淺白沒有什麼不好,
    因為很親人、很容易消化,沒有多餘的、深奧難懂的涵義與寓言,
    觀眾可以跟著演員,切切實實地跟著劇情走向,
    體驗一部劇作的核心,迅速地連結生活中的共鳴點,
    加深對戲的感情,反思一些實際上的人際關係。

    也因為淺白,很多家長選擇帶著小朋友一起前來觀賞,
    我想這部戲,的確可以在此展露珍貴的額外價值,
    因為每個家庭都會遇上一些衝突、變動,
    用戲成為媒介,讓孩子、父母能從戲中幽默的對白情節中,
    瞭解到、體悟到一些無可避免的家庭變革,
    學到一些更成熟的家庭觀,這是非常不錯的隱藏式教育。

    《超級奶爸》是部兼顧著內容與戲劇張力的好戲,
    而演員顧寶明,本來就是個擅長演繹角色的高手,
    與每個角色的對應都很精采(特別是與兩個孩子角色對戲時)。
    那裝成女性褓姆的嬌媚模樣,確實讓人眼睛一亮,太有趣了,
    之中男女角色間的動作、肢體、聲調轉變,
    都讓看戲的人們,感受到一個演員的實力與熱情。

    最後,不得不提《超級奶爸》的空間設計,
    果陀擅長製造大型的實景道具,用以強化劇作中的空間感,
    但這次主場景的換道具方式,還是讓我非常驚喜,
    在短短的換幕時間中,這部戲很神奇地把舞台上的沙發、茶几、鋼琴……
    迅速換成另一個家庭空間的傢俱,
    我在戲裡花了些時間,研究如何換幕換景(這太迷人了),
    沒想到謝幕時,果陀很大方地提供謎底──翻轉式快速換景法!
    那個當下,觀眾都發出驚喜的驚嘆聲,
    我得說──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

    Ps. 這部戲的角色設定很有趣,每個人的定位都比電影版來的豐富和有意義。
    此外,納豆也有演出喔(基本上,不是會被雷到的戲:P)!

    【文章同步PO於http://mika060.pixnet.net/blog/post/40135699】

    https://tw.movies.yahoo.com/movieheadline/d/a/140508/3/14s9.html

    電影上映日期:2014-05-16

    沙國女神阿杜拉婚後被當草《腳踏車大作戰》3大絕招防小三
    沙烏地阿拉伯美豔女星黎姆阿杜拉(Reem Abdullah),在賣座電影《腳踏車大作戰》(Wadjda)飾演一名阿拉伯人妻,由於她只生一個女兒、沒生兒子,非但沒能高枕無憂,還得隨時戰戰兢兢,深怕老公再娶小三、小四、小五…(當地男性可以娶四個老婆)。有趣的是,阿杜拉雖在片中對老公進行「防堵小三大作戰」,私下卻是沙國當紅女星,更是不少阿拉伯男性的夢中情人。這回她打破了世人對阿拉伯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實際演出行動力挺《腳踏車大作戰》,也讓全球觀眾對她留下深刻印象。這部躍為美國年度最賣座外語片之列的《腳踏車大作戰》,將於5月16日在台上映。

    黎姆阿杜拉雖在傳統家庭長大,卻亟欲打破傳統對女性的偏見,她從一部諷刺社會守舊意識形態影集開始,一路攀上沙國最受歡迎女星巔峰。這次在電影《腳踏車大作戰》中,阿杜拉好不容易盼到老公回家,老公卻只會翹腳打電動、把她當空氣,夫妻完全零互動。被老公「婚前當寶、婚後當草」的阿杜拉,只好「女人當自強」提前出招。阿杜拉的第一招就是出去賺錢,先穩固好自己的經濟基礎,就算包緊緊也要出去賺。第二招則是維持美貌,為出席小叔婚禮,還特地去百貨公司買套價格不斐的大紅禮服,精心打扮就是為了跟老公出門時,艷光四射把狐狸精群通通閃瞎。第三招則是大打情報戰,不定時到婆家刺探軍情,並收買婆婆與小姑的心,一切只為打贏這場「防堵小三大作戰」。

    電影上映日期:2014-05-16

    黎姆阿杜拉打破禁忌《腳踏車大作戰》渾身解數捍衛正宮地位
    黎姆阿杜拉在《腳踏車大作戰》所飾演的人妻,一心想防止老公移情別戀,加上她職業婦女身份,根本無暇他顧。但她12歲的女兒瓦琪達(娃德穆罕默德 Waad Mohammed飾),卻完全無視沙烏地阿拉伯「女生不能騎腳踏車」的禁忌,整天吵著要買一輛腳踏車,讓她十分頭疼。阿杜拉在片中與女兒有多場感人的母女對手戲,而面對社會成規,她最後甚至產生猶豫:是否該打破禁忌、全力支持女兒完成騎腳踏車的夢想?《腳踏車大作戰》是首部在沙烏地阿拉伯境內實地拍攝的電影,今年並首度代表沙國出征奧斯卡。第一次演戲即挑大樑的12歲童星娃德,雖將演她媽媽的阿杜拉視為偶像,但年僅27歲的阿杜拉卻大呼「演媽實在太吃虧了」!

    這部由女導演海法阿爾曼蘇爾(Haifaa Al-Mansour)所執導的電影《腳踏車大作戰》,同時也是沙烏地阿拉伯第一部由女性來執導的電影。劇情以一對沙國母女為主角,「女兒想買腳踏車,媽媽則一心捍衛正宮地位」,以幽默方式帶出該國女性生活上的困境…。《腳踏車大作戰》電影一出,立刻橫掃歐美口碑及票房,不僅被影評喻為媲美《天堂的孩子》,還獲得爛番茄影評網站99分的超高評價,同時在全球賣出破億的票房佳績。該片將於5月16日在台上映。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